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谋士,被曹操比作张良,可惜死于“恋汉情结”

2020-07-23 18:53:34 作者: 荀彧:有王佐

在后汉三国时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谋士:他富有韬略,深谋远虑,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贡献,被曹操比作子房,但最后却引火烧身,忧愤而死,上演了一桩历史悲剧。他便是荀彧。荀彧之死,从根本上来讲,是其内心的矛盾所致:他既希望曹操实现霸业,同时又对汉室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从而在成了汉王朝的殉葬品。

公元163年,荀彧出生于河南许昌的一个官宦世家。永汉元年(公元189年)时,26岁的荀彧出举孝廉,任守宫令,正式进入仕途。东汉末年政局败坏,战乱不断,荀彧痛心疾首。为了匡扶汉室,荀彧曾投奔袁绍,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不过,经过一番权衡,荀彧最终还是转投了曹操。

荀彧是当时的青年才俊,人称有王佐之才,归附曹操后也受到了重要。曹操爱才,对荀彧的加入自然满怀欣喜,甚至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荀彧是一位非常出众的谋士,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过不少功劳。但透过荀彧的种种计策可知,在他内心深处还是主张曹操“迎奉天子”,统率诸侯,振兴汉室。

不过,历史上的荀彧,是个内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他以汉臣自居,又是曹操谋士。按照荀彧的设想,当是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借以匡扶汉室。也正因如此,他此前才弃袁绍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不过,随着曹操羽翼的丰满,汉献帝势必会越来越被架空,彻底沦为傀儡。而这一的局面,却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势力不断膨胀后,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这令对汉室怀有旧情的荀彧深感不安。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开始明显: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当时,董昭等人为了讨好曹操,撺掇着曹操进爵国公、用九锡(按: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但此事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在荀彧看来,曹操身为汉臣,不该行僭越之事。所以,荀彧坚持奉劝奉劝曹操“秉忠贞之诚”,做匡扶汉室的忠臣。结果,这次掏心挖肺的劝谏,令曹操开始厌恶起了荀彧。

关于曹操和荀彧的交恶,史书中还有另一番记述。在《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中,记载了另一件隐情:衣带诏泄密后,董承被诛,伏皇后给父亲伏寿写密信,想要寻求外援。伏完曾将此信交给荀彧看,但荀彧默不作声,既没有站在伏完一方,也没有告知曹操。事件暴露后,曹操曾责问荀彧,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献帝春秋》虽多有演义成分,曹操与荀彧之间的这段对话也难辨真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荀彧的内心深处,还是对汉王朝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也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心理,使得荀彧在得知衣带诏后,没有向曹操告密,而是保持了缄默。

荀彧的态度令曹操顿时起疑,也开始提防这个曾经的谋士。结果,到征讨孙权时,荀彧在忧愤之中病逝了。关于荀彧之死,世家向来众说纷纭。但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还有另一种说法:“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按照此说,曹操命人赐给了荀彧一个空食盒,暗示其将无汉禄可食。结果,对汉王朝依依不舍的荀彧,竟饮药自尽。

荀彧是忧愤而死,还是在曹操的暗示下自尽,已经真假难辨。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荀彧这种极其负责的感情,使得他一直都很矛盾。选择做汉臣,还是全心辅佐曹操,始终都是荀彧的一大心结。而荀彧的这种犹豫,又令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最终死得颇为悲凉。从某种角度来讲,荀彧之死,实则是死于“恋汉情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