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话故事,充满着瑰丽浪漫的想象,古代的劳动人民,用奇幻而美好的故事,来理解天地宇宙、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变,这些故事虽然离真相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朴素和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这些神话故事,经过历代文人不断的改编再加工之后,则富有了艺术魅力。感性的诗人,对于神话故事情有独钟,他们将神话塑造成承载情感的意象,向读者传递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屈原的诗赋,便融入了许多神话人物,如“烛龙”、“羲和”、“大羿”等等。
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佳人”、“明月”,本就是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两者相连在一起,更是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比如李商隐曾以这个故事发散,写过一首唯美千年的七绝。
诗题也作“常娥”,两者意思一样,无须深究,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
夜晚的烛光照耀产生的影子,深深映在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之上,尽显幽暗。“长河”则是指银河,“晓星”则指临近黎明还挂在天上的星星,也可理解为启明星,从烛影到晓星沉,可知有一个整夜的时间跨度,深夜无眠,诗人对着烛火星月在想什么?
他想到那位后羿的妻子嫦娥。嫦娥在神话故事中,是羿的妻子,十分美丽,《淮南子》中说,嫦娥偷吃了羿从西王母要来的不死药,从而飞升至了月宫,变成了月亮之神,虽然由人成神,但却一直忍受着月宫的孤寂和清冷。
或许是在窗下感受到了月光的清冷,李商隐认为嫦娥应该后悔偷了长生不老药,所以每夜对着碧海青天寂寥孤独,怀恋着有温情有温度的人间。
《毛诗序》说“诗言志”,诗人写景咏物,都是为了抒发情志,李商隐此诗虽是写嫦娥,但这背后定然还有着深层的含义,对于这深层的含义,历来的名家也众说纷纭。
诸如洪迈、何义门等人认为,这首诗是借嫦娥抒发孤高不遇的感慨。嫦娥承受着清冷,而李商隐也一直被冷遇,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诗人追求高洁,不屑尘俗,但最终的结果是被朝堂排挤,从而陷入不甘从俗,而又期盼施展才华的矛盾心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采田所说的“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迁之词,作他解者非”。因为李商隐进入仕途时,正逢牛李党争,和李商隐交好的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故而在很多人眼中,李商隐应该是“牛党”的人。
可后来李商隐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属于“李党”,“牛党”则认为李商隐的行为属于叛变,而“李党”也没把李商隐当成自己人,夹在两党之间,李商隐一直受到排挤。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李商隐此诗是后悔娶了王氏,得罪于人。
还有认为此诗是讽刺女道士的,李商隐曾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一诗中,将“窃药”代指女子求道。唐朝盛行道教,很多女子也曾遁入道观,像唐玄宗的两个妹妹也自愿成了女道士。然而很多女道士忍受不了孤寂的道观生活和戒律,常因为束缚感到苦闷,李商隐此诗便是讽刺这种女道士。
另有悼亡之说,像纪晓岚等学者就持有这种观点,说此诗“悼亡之诗,非咏嫦娥”,不过这种观点反驳的比较多,像刚才说的那位张采田,便认为如果作悼亡诗解,韵味太浅薄了。
虽然这首《嫦娥》如烟月笼花那般迷蒙模糊,至今也无法解读出切确的含义,但不论持何种解读,读者都能感受出一种可以意会的神韵,“就像一颗多面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均能看到不一样的璀璨光辉。何况这种隐晦迷离、歧义丛生本就是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所在,就像苏轼说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