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战:元末两位"王者"终极对决,80万大军齐聚,一战定乾坤

2020-07-16 19:58:41 作者: 鄱阳湖大战:

2.经过:两方综合实力的较量鄱阳湖之战是一场惨胜。“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在武器装备上,朱元璋的小船面对“望之如山”的战舰,不仅仰攻不利,而且随时有被人威胁中军的危险,十分狼狈。但运气和人品也是实力的一种。大风起东北,风助火势,陈友谅的“联巨舟为阵”的大木船于是成为拖累。

这一幕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相信,那时候的苦孩子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连三国的说书都没有听过。下一次历史的重演要等到女真人的到来了,这是后话,姑且不提。

另外,同样是对待俘虏,陈友谅杀了,朱元璋不仅救了,还送回去——“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

那么,朱元璋有没有杀人呢?也杀了,但他杀的是自家军队,激励士气了。这让士兵对两者有了一个最直观的印象,朱元璋的士兵发现投降也得死,不拼命也得死,拼命还可能活,那不如拼命。陈友谅的士兵则发现,拼命了,被对面杀死,不拼命,被自家老板泄愤杀死,被俘虏了还可以活着,甚至家人同伴还能被祭祀。

尽管从表面上看,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数,陈友谅都有碾压式的优势。但在隐形方面,无疑是朱元璋占据不败之地。朱元璋军队的令行禁止,后方的安定,对全局的掌控,对将领的调度,陈友谅都是不如的。不仅如此,上文提到,陈友谅有叛将,他是杀掉徐寿辉然后上位,也并没有展现出一个上位者应有的大度,他的势力内部隐患是可以想见的。

陈友谅鄱阳遗爱,流誉千载

1.鄱阳湖之战对朱元璋的助力

基本的战前形势,前文已备,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鄱阳湖之战之后对朱元璋谋划中原的影响。首先,陈友谅在这场战役之中“空国而来”,他的军队主力已经飞灰湮灭,他本人中流矢而亡,利益集团内部“山头林立”,几乎是完全凭借个人能力维持着这个“大汉”的存在,他本人死亡,势力也于是被分化瓦解了。

朱元璋几乎踢掉张士诚就可以与元朝政府展开决战了。在朱元璋消化了陈友谅的遗产,解决了内部问题之后,截止到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逐渐沦为苏杭的小地主,朱元璋已经将他赶出长江以北。彼时的张士诚,士兵骄矜,没有忠臣良将,尽管占据了最富裕的苏杭地区,但几乎是一只没有什么防范能力的肥羊。

元朝有四大汗国,军队强大,大范围的北方地区都处在他们的掌控之下。但是,在解决了张士诚之后,以整个南方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斗争经验,将元朝政府驱逐出关外,维持传统汉族王朝政权的基本盘并不算太难。

可以说鄱阳湖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啃掉了硬骨头,将自己坐江山最大的竞争对手消灭掉。其次,朱元璋还拥有了陈友谅范围内的经济、军事助力,对张士诚形成威慑,让朱元璋没有了后顾之忧。

陈友谅被射杀

简单来说,至正十六年,张士诚称吴王,定都平江(苏州),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王,定都应天(南京)。应天与平江之间,许多年勉强相安无事,大家欠陈友谅先生一个“和平奖”。

2.明朝水军建设

基于鄱阳湖之战的惨烈教训,有理由怀疑这给朱元璋先生留下很大的阴影,以至于明朝的水军不仅空前,而且在封建社会绝后。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中后期的壬辰卫国战争,甚至末年收复台湾,都倚仗了强大的海上实力。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洪武年间还曾进行过长达20余年的从江南太仓到辽东的海运。在这样大规模的运输也锻炼了明朝官兵的海上实力。

举例来说,洪武年间的那些海运参与者,尽管他们的事业不显著,但他们的牺牲和钻研,成就了郑和下西洋。到郑和一下西洋的时候,他所能倚仗的,就是国朝发展二十余年积攒的海船建造的经验、内陆官兵和江南健儿出海的经验。

另外,明朝基本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水军也必定出现在卫所之中——当时许多卫设有水军所。当时参与海运的卫最多时有40个.

郑和下西洋洪武二十九年时就曾“命中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朱信、前军都督府都督金事宣信,总神策、横海、苏州、太仓等四十卫将士八万余人,由海道运粮至辽东,以给军晌”。

当然,参与海运的并非只有水军所,除了如金吾后卫水军所和府军卫水军所一类建制之外,还有如江阴卫前所、横海卫后所、金山卫左所、高邮卫左所和鹰扬卫右所一类的普通所。

洪武年间的海军,因为皇帝的重视,也因为现实的需要——辽东屯田,防备北元——就这样从无到有地发展出来。制度的设置和现实的磨砺迅速地增强了明朝水军的力量。

水军不仅在卫所之中占比较多,而且分布广泛,承担着重要任务。从人员构成上看,水军内部有着元朝和其他农民起义军的残兵败将,他们拥有丰富经验。但基层军官多半由内陆人构成,也有很多最初跟随太祖起兵的子弟兵。总结

鄱阳湖之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这一战之后,张士诚、元朝的势力,也就不足为虑了。鄱阳湖地广千里,双方参战人数达八十万之众,战船高数十丈,绵延数千里,规模空前。在战略上,鄱阳湖之战是奠定国运的一战;在战术上,鄱阳湖之战也有了意料之外的创新。至于朱元璋先生本人之后报复性地造大船以致于促进了明朝的海上实力,这又是意外之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