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高考满分作文”

2020-07-16 19:57:53 作者: 唐代的“高考

郭林丽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来自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历代诗评赞其为神来之笔,堪称绝调,结句韵味悠然,缥缈不尽。《韵语阳秋》载曰:“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

其实,这首诗是钱起在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是一篇真正的“高考满分作文”。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无数学子于考场挥毫,穷尽所学写下应试之作,但这些“作文”却极少在文学史上留名。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为什么是“满分作文”?又凭什么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

清代外销画《中国人物服饰器物》中的状元形象

一 试帖诗:“应试之作”规则多

此诗题为《省试湘灵鼓瑟》,“湘灵鼓瑟”是考题,“省试”是考试类型,“省”指“尚书省”。唐代参加考试的学生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学生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都称为省试。

考试在京城举行,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或“春闱”。省试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每逢省试时,京城为之倾动,试前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礼部贡院考试当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一系列仪式完成后进行考试。省(会)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学子通过省(会)试后方可进入殿试,即最后的“考状元”。

唐代科举,设科繁多,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又称常科。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学子在考试时写的诗,就叫应试诗或试帖诗。

试帖诗起源于唐代,也称“赋得体”,因为科考命题,常常只是撷取前人诗中的一句,或择取一个典故、一个成语,故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试帖诗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并且要求对仗工整,用典恰切。题目范围与用韵,最初较为宽松,唐玄宗开元时开始规定韵脚。宋仁宗时开始规定题目必于经史有据。

以诗作为科考项目,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在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元明两代迄未恢复。清初亦不试诗赋,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这一考试项目,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限制,形成了八股形式的试帖诗。

为通过省试而作的试帖诗,就称为省试诗。唐代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体裁为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对声韵要求亦十分严格,所以此类诗作鲜有传诵人口的名篇。但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傅抱石《湘夫人图》

二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推陈出新写答卷

考试题目为“湘灵鼓瑟”,出自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来自于一个哀婉的传说:相传舜帝出行巡视南方时死去,葬于苍梧山。他的妃子哀伤过度,投湘水自尽,化作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湘灵”即指传说中的湘水女神,诗题本身就带有悲哀伤感的色彩。

“湘灵鼓瑟”这个故事,在当时几乎人尽皆知,故考生们答题多缺乏新意,大都将主题设定为用舜妃对舜帝的忠爱比拟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表达自己的入世之志和忠君之思。如当时有一位叫陈季的考生诗云: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这首诗比较中规中矩,诗歌先描写湘灵鼓瑟的场面,古祠野亭,湘水清冷。再描写鼓瑟之声,凄凉哀怨。最后两句抒情,“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表达自己的忠贞态度和知音之念,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诗歌主题和范式。陈季也于当年进士及第,但这首诗并未广泛流传。

而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云: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为一首试帖诗,全诗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诗人开篇即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云和”是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有“云和之琴瑟”。“帝子”一句,暗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诗意,描写湘水女神翩然降落湖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的哀伤乐曲。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一句,运用典故,“冯夷”是传说中的河神名,“楚客”一说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水边动听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然而一个“空”字,表明他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而那些像屈原般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却心有戚戚,懂得了湘灵的悲哀,却不堪承受这样的凄楚。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瑟声悲苦的音调使坚硬的金石类乐器也为之凄楚;“杳冥”指遥远的地方,瑟声清澈响亮,响遏行云,仿佛可以传到那极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山上的白芷也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这四句诗,作者着力渲染瑟声的感染力,仿佛弥漫在天地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写凄苦的瑟声穿过流水,经过潇湘,挟着悲风,吹过八百里洞庭,使境界更加凄美壮阔。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