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究竟是出“祁山”还是“祁山堡”?

2020-07-25 16:43:54 作者: 诸葛亮北伐“

受到小说的影响,诸葛亮的事迹在后世中广为流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生前的多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用了近十三个章回,描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整个过程。但是,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历史事实与小说中的描述完全不同。那么,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六次北伐,且六出祁山,祁山又是具体指的什么地方呢?

诸葛亮组织的北伐;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自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病逝的近七年时间里面,总共组织了五次北伐。该传中对每一次出征的时间、地点、原因都进行了详细了记载,那么,既然如此明确,为什么还会有六次北伐之说呢?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北伐之间,魏、蜀双方在汉中地区还发生过一次战事。

据《三国志·后主传》载,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六月,东吴的孙权登基建国,册立孙登为太子,改元“黄龙”。直到此时,魏、蜀、吴三方,才正式以三国之名鼎立。但是,这还并不是令曹魏最担心的问题,因为三大势力早已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经开始水火不容,相互攻伐,孙权登基建国也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令曹魏恼火和担忧的事情,是蜀、吴两国秘密达成了一项协议。

当时,出于礼尚往来兼稳固孙、刘联盟之谊,诸葛亮上表朝廷,命卫尉陈震作为使节,前往吴国向吴大帝孙权表示祝贺。孙权在宴席上跟陈震达成了一项协议:吴、蜀两国继续深入合作,灭掉曹魏之后,以司州的函谷关为界,兖、冀、并、凉四州归蜀汉,豫、青、徐、幽四州归东吴,双方分治天下。谁知,这一酒宴上的秘密约定,竟然传到了曹魏。

魏明帝曹叡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气愤,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最终,曹魏朝廷也做出了一项决策:集中力量灭掉蜀汉,再反过头来收拾东吴。曹魏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准备,于蜀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大司马曹真率领诸军浩浩荡荡的开往了关中地区。到达长安后,曹真做了具体部署,左将军张郃帅一部走子午道,大将军司马懿率一部从西城沿水路挺近,曹真率主力走褒斜道,三路大军水陆并进,直指汉中地区。

面对这一次魏军的主动进攻,诸葛亮所做的就是加紧布置汉中的防御,命骠骑将军李严从蜀中率领两万部众紧急进驻汉中驰援,魏延率一小部向西进入羌族人的地界,设法绕到魏军的后方进行袭扰,以吸引魏军的主力。魏、蜀之间的这一次战役其实并没有真的打起来。由于连日的大雨,加上蜀地的道路崎岖难行,山洪又把栈道冲毁了好多处,基于这些原因,曹魏的三路大军行至半道时就收到了朝廷的回师命令。

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载,此次两军并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交战,只有夏侯霸率领的一小部分人,通过傥骆道与汉中的蜀军有过小规模的接触,除此之外别无其它战事发生。《三国演义》第九十九至一百回幕中,将这一次汉中保卫战,也算成了诸葛亮的一次北伐行军,这才有了“六出祁山”的说法。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北上伐魏期间,有两次从祁山进入了陇右战场。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祁山”与“祁山堡”;

关于“祁山”的位置,在诸多文献与史料中没有太大的分歧,在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但是,在具体所指上却有两种说法。

首先,根据《甘肃省通志》中的记载,礼县县西北约四十多里处有一“屏风峡”,宋代所立的《祁山神庙碑》称,此处便是祁山。关于这一说法,相关学者进行了考证,据《宋书》载,“屏风峡”古称为“寒峡”,虽然当地人至今仍习惯上称为“小祁山”。但是,这与是史料中记载“祁山”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史料中的记载,祁山紧靠着西汉水的北岸,而“屏风峡”离西汉水有将近二十多里。所以,此处记载,极有可能是一处误记。

其次,根据《辞海》中的记载,祁山西距礼县县城有四十多里,大汉朝廷曾在西汉水北岸的山上修筑了极其坚固的城防。该记载中还明确指出,此处今称“祁山堡”,是一处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于此处北上伐魏。关于这一说法,相关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实地考察。该地的地形是一处东西长约百余里的谷地,地势开阔平坦,气候适宜,土质非常肥沃,西汉水又自东向西贯穿全境,非常适宜居住与农耕。

该地正好又处于自西凉地区进入蜀地的要道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在西汉水岸边凸起一座数十丈高的小山峰,四周陡峭垂直,顶部较为平坦,该峰便是“祁山堡”。它是整个谷地的天然屏障,也是阻断东进天水地区的一道关卡,是一处非常理想的驻军设防的场所。据《汉书》载,西汉初期,朝廷曾在此处修建城防抵御氐人的袭扰。这与《辞海》中的记载,以及学者们的实地考察完全相符。

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马超与韩遂在关中反曹失败后,在凉州地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后来,马超从汉中借到了一万多兵马攻占陇右诸郡县。在此期间,马超曾“围祁山”。另据《三国志·王平传》载,蜀建兴九年(公元213年),“亮围祁山”,王平率部屯守南围。这两处记载中都有一个“围”字,即包围的意思。而据地方志载,祁山山脉东西绵延五十多里。所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马超与诸葛亮所包围的“祁山”必然是“祁山堡”,也是诸葛亮“二出祁山”的地方,具体位置在今礼县的祁山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