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良渚丨王明达:首次提出“良渚遗址群”概念

2020-07-26 10:00:21 作者: 你不知道的良

编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劳为曲、信仰为歌,领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之歌,积淀下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携手钱江晚报、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连载,带你从记者的角度,贴身观察,追溯那些发现背后的人和事。

1998年,余杭良渚玉器展在香港中文大学展出,第二天,有一场良渚玉器的讲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饶宗颐(原西泠印社社长)搬来一张折叠椅,挤在角落里,静静地听。当年81岁的他自己开车,就是为了赶来听这场讲座。

主讲人叫王明达,良渚玉文化研究专家。2013年初秋,我们也特意拜访了这位饶宗颐追的“星”。

那天采访的地点,在他家对面的咖啡馆。偌大的二楼,王老师洪亮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像是一场开放的讲座,引得服务员张望了好几回。

关于考古、良渚、玉器,他侃侃而谈三小时,每一次发掘的时间、地点、天气,甚至发掘出的一把玉钺的柄上有96颗玉粒,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位高才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

他的老师里,教旧石器时代的吕遵谔,是裴文中的研究生。而裴文中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老先生当年一个星期出现一次,给王明达讲欧洲旧石器课。

王明达课程表里的“明星”老师,还有邹衡、苏秉琦、宿白、俞伟超、严文明……全是中国考古界的老前辈。

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带着光环走出校门,王明达却没能大干一场。工作的地点一会儿在农场,一会儿在热水瓶厂,后来总算调到浙江省博物馆。他参加过墓葬发掘,参加过陈列布展,编过文物通讯,还发掘了一年的革命文物,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市县的文博单位,“我搞得很杂的”。

但王明达把这些杂七杂八的工作,全都当成学习的机会,“你有这个机会,就不要放弃,就去学,做任何事都要做好”。

1981年,王明达接手良渚考古工作,当时良渚到底在哪里,没人说得清,他就自己走,8个镇,走了20天。

1986年,在杭州举行的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他根据田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第一次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为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同年,他主持发掘反山遗址,开始只找到11座汉代墓葬,有人以为他搞错了,但王明达坚信自己的判断,严格按照发掘计划,仔细操作。一个暴雨将至的午后,一只嵌玉漆杯露出了朱砂红。5000多年前的良渚王陵展露眼前,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玉琮王、玉钺王、权杖等一千多件(套)玉器。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诗经》中对玉的描述。王明达说话做事不疾不徐,颇有风范。不过,说起收藏这件事,他回答得干脆利落:“我不收藏。”

他抿了一口茶,轻放,“这是文物工作者的守则。我的任务是告诉大家玉的历史,我的底线是不参加任何拍卖公司的鉴定”。

1986年9月,反山遗址,王明达和考古队员正在遗址现场讨论

(一)反山遗址:这下逮着了

记者和王明达之间有这样的对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北大考古专业当时很牛,您是冲着这一点去报考的吗?

王明达(以下简称王):我小时候数理化不是很好,不过呢,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可以的,方位知识我弄得很清楚。

选择考古,是因为可以野外实习,到处跑,接触新鲜的东西,不会死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到了野外实践之后才融会贯通。

考古就两个字:认土,把不同年代的土区分出来,这个在书本上是掌握不了的。

记:1981年,您开始接手发掘良渚遗址,当时它在全国名气还不大,连“良渚遗址”究竟在哪里也无法确定,您怎么就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

王:当时,牟永抗是考古室主任,让我先去做一下调查,摸摸底。

现在有卫星技术,一扫就知道方位,但那时候就靠两条腿啊,每一个田埂都要走到,我带了八个人,走了20多天,跑了八个乡镇,新发现了30多处遗址。

1983年的一次调查,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这是我提出“良渚遗址群”概念的考古基础。

记:20多年来,您主持发掘了30多处重要的良渚遗址,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王:反山遗址的发现,是我在1986年做出的一个正确判断结果。一开始,我们在反山挖了20多天,只发现了11座汉墓,很多人觉得我们是不是搞错了,但我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块地方,我看了好多次,从外面看是一堆黄土,但我的脑子里,一直有“土筑金字塔”的概念,金字塔是按贵族的意志去营建的,不是随便堆的。反山就是当时贵族的土筑金字塔。

记:发现这天的情景,您一定还记得吧?

王:这个我是不会忘记的,那天是5月31日,下午两点多钟,当时乌云翻滚,要下雨了,我们只能收工。

我站在一个很高的隔梁上安排,指挥大家把探方里的松土赶快挑走,盖上塑料薄膜。这时,一直在清理12号墓的技工,从深达1.1米的墓坑里爬了上来大喊:“王老师,这个是啥东西?”我站在1.6米高的隔梁上,往他手上一看,有红的,还有白点,脑子里闪过:嵌玉漆器!

我“啪”地就从隔梁上直接跳到坑里,在竹簸箕上扯了一块竹片,轻轻一拨,那个朱砂红就出来了。我心里想:“这下逮着了。”我又用竹签子来来回回剥墓坑,终于看到了白花花的颜色,那是玉的鸡骨白,我心里有底了,这就是后来出土的97号玉琮。

晚上,我们回到住的地方已经浑身湿透了,不过大家兴奋得很,我让人赶快去买几个菜来,“老酒有没有,拿一坛来,今晚好好喝”。我当时的原话是:“我们这次发掘将要被载入考古史册。”

这个12号墓,是反山王陵挖到的第一个良渚墓葬。反山发掘整整100天,我的体重从110斤降到了93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