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44年时间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2020-07-28 21:05:16 作者: 在位54年的

大概汉武帝十岁左右时,姐姐南宫公主出嫁匈奴,临行时同母亲抱在一起,两个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也许是那种生离死别的场景给了汉武帝太大的触动,所以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匈奴颜色。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帝揪着匈奴不放的一个直接原因和普遍说法。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对于南宫公主是否远嫁匈奴还有待考证,所以这个说法只能算是一个传说。但打击匈奴毫无争议地成了汉武帝毕生的事业。

前141汉武帝即位,最初当家不做主,必需看祖母窦太脸色行事,当时他虽有出击匈奴的打算,无奈遭老太太“当头棒喝”不让他玩火。所以刚一探头的汉武帝又蜷缩进被窝蒙头大睡。当然汉武帝也不是真睡,背地里一直在为出击匈奴而积极准备。所以,当窦老太后刚去世(前135年),汉武帝便把匈奴问题摆在了桌面上让大臣们讨论。是战是和,各抒己见。可见汉武帝是要将憋了一肚子的劲儿立马释放。

当时,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战,以大行令王恢为代表;一派主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代表。由此双方,唇枪舌战、唾沫横飞,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王恢一方占据上风,因为他为汉武帝献上一条锦囊妙计,即将匈奴主力引诱至汉朝边境城市马邑,然后围歼。如此等于家门口张网,守株待兔,避免劳师远征,未战先疲的不利,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投入赚最大的回报。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邑之谋很快流产,因为匈奴军臣单于比狐狸还精,没有往口袋里钻。汉武帝窝了一肚子火没出发,最终拿王恢开刀,所以有人觉得王恢比窦娥还冤。毫无疑问,马邑之谋是汉朝同匈奴撕破了脸皮,于是被惊出一冷汗的军臣单于变本加厉地入侵汉境。而于汉武帝来说,既然捅了马蜂窝,只能接下来消灭马蜂。但是,没曾想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征和二年(前91年)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汉武帝的有生之年竟然和匈奴纠缠了四十余年。

那么汉武帝为何揪着匈奴不放呢?原因如下:

一、匈奴危害大。匈奴是一个很凶残的民族,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劫掠,从商朝以来他们一直是中原最大的威胁。他们不光抢财物、粮食,还抢人口,凡是抢到的人口全部充为奴婢。而在古代人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秦始皇筑长城都是为了抵御匈奴。到了汉朝时,匈奴已经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他们的国家意识加强,所以对中原的威胁也就更大。从刘邦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中原是主动讨好匈奴的姿态,即便如此,并不能换来汉朝想要的安宁。所以,如果汉武帝不打匈奴,汉朝就没有好日过。

二、匈奴难打,不容易征服。汉景帝时的大臣晁错这样描述匈奴:匈奴的技艺与中原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间,中原的马不及他们;在陡峭的险道上一边飞驰,一边射箭,中原的骑兵也不如他们;栉风沐雨,忍饥挨饿,不知疲倦,中原人又不如他们。

纵观汉武帝一朝,从前129的龙城之战到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汉朝高密度的出击匈奴,但最终只是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根本无法彻底消灭匈奴。而从前119年到前109年,汉朝同匈奴几乎没有战事,原因就是汉朝需要休整,同时匈奴又得到喘息。在这个阶段,汉武帝曾尝试用外手段让匈奴臣服,结果以失败告终。从前109年到前91年,汉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结果均告失败。四年后,汉武帝去世。所以,汉武帝不能速迅解决匈奴,只能造成时间跨度长的现实。

三、汉武帝想建立一个四夷宾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纵观汉武帝一生突显了一个“拓”字,而中华的版图基础正是由汉武帝奠定。漠北之战过后,汉武帝休整数年,之后又平定西羌、南越、西南越、辽东卫满,由此西南及东北的版图面积均大力拓展,只有西北悬而未决。就在此时,汉武帝使用了外交手段,但苏武的被扣押的现实让他从幻想中清醒,于是继续武力出击。遗憾的是,汉武帝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总结:汉武帝是一个住“别墅”的皇帝,他要的不仅仅是小富即安和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也不会去住“安居房”。而匈奴偏不让汉武帝舒坦,故意出来捣乱,专等汉武帝睡觉的时候吼两嗓子。汉武帝忍无可忍,只能抓住匈奴胖揍一顿。但是匈奴不长记性,不过几日又来骚扰,引得汉武帝又出来追打。就这样,两个汉、匈两个民族打打闹闹持续40余年,仍是谁也不服谁。

感谢朋友们的阅读、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