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媛:千年古寺河北毗卢寺壁画绘画风格探析

2020-07-29 02:14:25 作者: 曾静媛:千年

图5 明 南斗七星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2. 人物造型与画面节奏

在满壁生花的丹青下漫步,会不自觉走入人鬼神佛的壁中世界,环绕其中,毗卢寺壁画鬼斧神工的人物形象就会脱壁而出,浮现在众人面前。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和充满动感的画面氛围是毗卢寺壁画必不可少特点之一。

每一个人物在画面中都凸显出符合自身个性和地位的造型和动态。身份尊贵的清源妙道真君一手拈碧玉如意信步从容的向前行进,寥寥几笔线条就使雍容华贵的姿态展露无疑,而其后紧紧跟随一侍从武将,姿态与慵懒贵气的真君截然相反,昂首挺胸霸气四溢,两鬓间飘带在风中飞扬衬托其气势,身体的姿态尤其夸张,和真君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之下天妃圣母的形象(图6)更多是端庄威仪的姿态,符合其身份,但是不满足于此,在天妃的发饰上做足了流动的造型,使凤冠宛如灵蛇飞舞,与其相对端正的姿态形成互补,画面因此更具韵律美。

通过线条流畅的带动造型就可以勾勒出两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其前后姿态韵律和谐,更展现出背后画工们丰富的绘制技巧和高水平的绘画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图6 明 天妃圣母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脱离单个人物形象去观察,西方白虎七宿组图(图7)能更加明显的感受到,群体和群体之间和谐共存,而群体内部人物形象前后动感韵律依旧流畅。

自南齐谢赫于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第一次系统总结出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评判方法—“谢赫六法”之后,“气韵生动”一直作为评判一幅画作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则“传神”。

中国古代书画中常以“能、妙、神”来品评画作等级,不妨能看出,形似乃下等,神活为上品,毗卢寺壁画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簇拥出一个以假乱真的仙家神境,境界不可谓不高。

图7 明 西方白虎七宿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3. 独具特色的绘画气质

毗卢寺壁画神奇的游离于皇家壁画和民间壁画气质之间,要说它之所以独特,正是由于它独具魅力的民间性特征,狂野不拘束的人物造型和画法在满壁人物形象中比比皆是(图8)。

区别于永乐宫气势浩荡的群体行进式排列的造型,毗卢寺壁画不仅在构图上以组群为区分从而使画面具有灵活的聚散,人物形象上更是以动态造型为特点,充分夸张每个独立身份的个体特征到极致。

使得画面即具有平面装饰性,又具有非现实幻想性,同时不羁地与同时期其他寺庙壁画相对区别开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气质。

图8 明 金刚等众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三、河北毗卢寺壁画与北京法海寺壁画之比

法海寺与毗卢寺壁画属同一时期作品,在本文中作主要讨论和比较。

庞薰琹前辈在《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中提到:“明代的壁画,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寺院壁画,其中以北京西郊翠微山麓‘法海寺’的壁画最有代表性”。

图9 明 北方多闻天王 壁画 北京法海寺藏

法海寺壁画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绘制十分考究,绘画技法熟练、高超,题材以佛教题材为主,同样继承唐宋遗风,被称为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明代壁画巅峰之作。然笔者却认为相较之下,同一时期的毗卢寺壁画另有一番趣味。

图10 明 西方广目天王 壁画 北京法海寺藏

以法海寺中北方多闻天王(图9)和西方广目天王(图10)为例,可以看出法海寺人物形象精美,衣甲装饰繁复,细节完美无瑕,绘制造型成熟,画面威仪,整体透露着皇家制式下神圣不可侵犯的风貌。

相较之下,毗卢寺壁画中马首明王(图11)和焰鬘明王(图12)形象虽不及法海寺壁画一般细节完美无瑕,但是在灵活的动态和张扬的气质上却更胜一筹,不受常见的程式化样式的拘泥,而是画出各具个性的形象,有的沉着冷静、有的不怒自威、有的气宇轩昂。

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发挥出了人物内在特质的不同,在共性里找到个性,英国学者柯律格也在他的著作《中国艺术》里提到:“生命活力创造的是艺术而不仅仅是肖像画”。

图11 明 马首明王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这不禁引人思考:究竟是完美的绘制技巧重要?还是生动的表现手法重要?皇家绘制和民间绘制各领风骚,威仪和狂野并列,各自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以不同的审美价值去欣赏和判断孰轻孰重,也许会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涌现。

图12 明 焰鬘明王 壁画 河北毗卢寺毗卢殿藏

在浓厚的三教合流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在时代画风的熏染滋养下,民间艺匠们充分利用壁画的性能,创作出河北毗卢寺壁画这样的艺术杰作。它以其自身既独特又兼容的艺术气质,在壁画艺术中展现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