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小河边发现一枚契丹古币,经专家鉴定,它竟是“厌胜钱”

2020-07-30 06:39:09 作者: 张家口的小河

“奇遇年年有,今年到张家口”。张家口有一位小学生,下学在河边游玩时,竟然捡到了一个“怪”钱,经过专家鉴定,它竟是一枚契丹时代,非常珍贵的“厌胜钱”。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张家口二道湾子的农村,有个叫李斌的小学生。放学后,他在河边玩耍,却无意中捡到一枚青铜做的奇怪器件。李斌只觉得是件好玩的东西,便将它捡回了家。不过,当他兴冲冲地将铜器带给父亲查看时,没有什么文化和见识的父亲,也不认得是何物。毕竟,它只是在乡下河边随便捡到的,所以就被他的父亲随手将其放在了家中窗台上。

李斌和父亲不认识这件东西是什么,但却有人认识,我们先说一下,李斌有一位表哥在北京读大学,他回家时,看望李斌的父母。李斌一家热情的招待这位大学生,表哥却无意间发现窗台上的铜器。他仔细观察了铜器的外表,上面竟然有一些古香古色的花纹,花纹像是雁和莲花,但是具体代表着什么,表哥也没有详细的答案。不过,李斌打算开学后,仔细问问自己博学多识的老师,也许他能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李斌的表哥回到北京之后,就没了消息。李斌一家人也不以为意,他们总觉得这件东西,并没有什么稀奇地方,也许旁人转头就忘了。没想到,在放暑假的时候,表哥竟然直接领着学校里的教授,来到了二道湾子。教授竟然亲自告诉李斌的父亲,原来这是一枚契丹古钱,名字叫“契丹雁莲镂空名誉品”。

虽然李斌的父亲并不懂得历史典故,但是看着博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人终于意识到契丹古钱的重要性。李斌带着教授来到了发现器件的小河边,这位教授,也顺便给他科普了契丹皇帝捺钵的故事。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辽代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北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就记述了辽道宗时,出使北宋的辽朝,参知政事时,王师儒的相同解释。庞元英在该书卷六说:“北人谓住坐处日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件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元人所撰诗作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比如杨允孚的《滦京杂咏》:“纳宝营盘象舆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原诗注称:“龙虎台,纳宝地也。凡车驾行幸顿宿之所谓之纳宝,又名纳钵。”李心传也如此解释道:“剌钵者,契丹语所在之意也。”

简而言之,纳钵作为一种活动习俗。辽帝在位期间,就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为何当了皇帝,还要做这些活动?因为辽的祖先,他们居无定所,经常四处迁移,这些年来,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深深烙印到每个人的心中。所以他们哪怕当了皇帝,仍然要借着空余时间,进行活动。

因为皇帝在一年四季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地点和活动方式,所以就被统称为“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又具体是什么?教授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解答。春天,也就是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到了炎热的夏季,夏捺钵就设置在避暑胜地。到了枫叶满天的秋天,秋捺钵就设置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最后,到达飘着鹅毛大雪的寒冷冬天之后,猎物非常稀少,冬捺钵就设置在风寒较不严酷,又便于射猎的场所。据记载,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

在辽帝捺钵时,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须从行。朝中的官员以及宰相也都有事务安排,所以捺钵时期的禁卫法制十分森严。毕竟皇帝都外出了,若是有人想趁机谋权夺位,就会很容易钻到空子。所以守护皇帝的侍卫:“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贵戚为侍卫,着帐户为近侍,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轮番为宿直,以警卫皇帝的安全。”真是小心谨慎到了极点。

不过防卫做再好,也不能满足皇帝的安全感。所以为了平安,又为了纪念捺钵,契丹人就照了这种古钱——厌胜钱,它可以挂在脖子。系在腰上,或者藏在身上的某一个地方,目的是辟邪,又可以纪念捺钵这件事,彰显皇帝的恩典和尊荣。

教授讲完这枚钱币都来历,他们一行人,站在李斌发现古钱的小河边。只见清澈河水潺潺流动,周围遍地嫩绿的小草,远处还有树木林立,一派好风光。千百年前,也许契丹皇帝就在这条小河边捺钵,也许这枚钱是河水从上游冲来的……不过,这是一件不错的文物,教授希望李斌好好保管,或者将来有一日,将其献给国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