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进士出身,著有《洛阳名园记》,曾经担任太学博士、广信军通判、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等职务。母亲王氏,宋神宗时代宰相王珪的女儿,也以文章见长。
李清照是一个早慧的女子,情思细腻,内心世界丰富幽深。这一类的女子,不论相貌如何,心中总有几分天然的妖娆之气。
大约十六岁时,李清照被父亲接到京城,开始尝试作词,如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一首受人称道、被人怀疑的《如梦令》也写于这一时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意境与晚唐诗人韩偓的《懒起》相关,是由“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衍生而来。年青的女子缺少人生历练,初做诗词,到先人作品中取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况且,经过李清照增删转换之后,原本平常的几句诗变成一首曲折婉转的小词,清新秀丽,意味无穷。
类似的,一首《点绛唇》同样精彩,显见李清照的不凡手笔: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二十一岁的赵明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人。他的父亲赵挺之,字正夫,进士出身。宋徽宗时代担任过礼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右丞相等高职。
李清照结婚之后,最初的生活清贫而快乐。此时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每月初一和十五,告假归家,带上李清照,把衣物拿出去典当,凑出几百文钱,一起到相国寺,买回果实和碑文、拓片,回家相对展玩咀嚼,乐在其中。一首《减字木兰花》,可以约略窥见李清照这一时期的幸福: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崇宁元年,宋徽宗重用蔡京,贬黜元祐党,李格非被贬出京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得到重用,先后担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和中书侍郎等要职,深受宋徽宗倚重。赵明诚也在这一时期走上仕途,担任鸿胪少卿。
赵、李二家的处境形同霄壤,人世冷暖,年轻的李清照体会至深。几年之间,她被迫往返于京城与故乡之间,与赵明诚时分时聚。一首《一翦梅》写的就是她与丈夫分别的伤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与惆怅,都带着一种轻盈、开朗的气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不见后来的那种化解不开的悲苦。
大观元年,赵挺之去世,有人究举他当年交结富人。蔡京命令开封府审问赵挺之的亲戚,查无实证。最后的结论是赵挺之庇护元祐奸党,追回赠官。赵家的荣华到此结束,一家人离开汴京,居住青州。
那以后的十余年,当是李清照最幸福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