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三国的余温渐渐退去,易中天观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依然能给人以启发和吸引。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说历史,写历史更是取舍难定,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讲历史的人,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相,追寻本源的载体,更是一个如何讲好故事,让历史在现代散发出温情与人性的光辉,剔除阴暗不堪的一面,这并非曲解历史,而是合理的引导和解读。
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易中天,自然将文学之价值,运用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好看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这牵扯到历史四个层次的话题:
一,真实的历史
历史的真相,最本真的那一面,毫无疑问,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知道,明晰。历史的本源,永远只有一种,至于之后各种版本的故事,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二,记录的历史
这可能是最靠近真实的历史的历史。比如朝廷史官记录下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大事,皇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话,等等。再往外推延,《史记》中的历史,也属于记录的历史,也是询问当时的人,口口相传,查阅有限的资料,写就一部《史记》,真实吗?也真实,不过既然并非亲历者,有某种程度的出入,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三,传播的历史
历史事件在社会上、民间流传,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历史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增减,被演化,甚至被戏说,就如一种传话的游戏,几个人排成竖行,第一人往后传一句话,次第传听,只可低语,有时或是以动作来表示一种含义,等到传至最后一人,已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接受的历史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诸葛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理解,历史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习惯,在脑海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便是接受的历史。有时我们看某部历史剧,有某位历史名人之装扮,有人会评价说:不像,其实谁也不知真实的形象,却说不像,可见在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样子作类比。
由此可见,一段真实的历史,经过层层“跋涉”之后,来到你的面前你的心目中时,已经是何等模样了。由此我猜想,真实的历史只有一种,但衍生出的历史却明显精彩的多。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历史有其不堪的一面,也有其动人的真善美的一面,以文学之引导作用,与历史之真实恰当的结合,在“真”与“美”之间,取的一个“刚刚好”,让历史之蕾,绽放美丽之花,不是也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