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反秦起义中,为何许多势力愿意打着楚国的旗号?

2020-07-30 10:04:03 作者: 在秦末反秦起

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脉络就是秦国崛起统一六国的经过。从战国初期的天下形势来看,没有人相信秦国会最终攻灭六国,完成一统大业,不过正所谓世事无常,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实力与日俱增,走上了一条尚武之路,将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各部位咬合紧密的战争机器。

千古一帝秦始皇

嬴政登基后,继承了前人的政治遗产,在他执政的前十年,秦国还处在一种蓄力的状态,并没有过于张扬;然而在他执政的第二个十年中,秦国终于露出了狰狞的爪牙,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灭了山东六国,将天下囊括在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秦军打出了数场经典战役,令六国基本没有抵抗之力,只有在王翦灭楚之战的前期,秦军曾经在李信的带领下遭遇过一场溃败,这也导致楚国声名大振,为日后神州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反秦浪潮埋下了伏笔。

太子丹和荆轲影视形象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燕太子丹认为秦国势强,在正面战场上已经无法抗争,于是派遣荆轲行刺始皇帝,不过最终却功亏一篑。始皇因为此事龙颜大怒,派出大军攻打燕国,燕王喜带领着军民向辽东郡逃去,此时秦国年轻将领李信主动请求追击,率领千余人狙击燕军,带回来太子丹的首级,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信的千里追击几乎横跨整个燕地

始皇帝因此也十分看重李信,之后又在王翦和他之中选择了后者作为灭楚之战的主将,可惜的是李信在此战中犯下了巨大的失误,负于楚国名将项燕。据《史记·七十列传·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

李信影视形象

从上述史料中不难看出,此役之中秦军的惨败几乎是前所未闻,在秦军之前进行过的所有战役中,即使不能取胜,也尽量保留有生力量,退回秦地蛰伏,寻找下一次报仇的机会,所以尚未见过有多位高级军官被击杀的记录。这也意味着楚军不仅追上了秦军大部队,还肆意践踏秦军的中军,从侧面说明这并不是一场有组织的有序撤退,而是秦军被楚军逼入绝境却无力反抗的无力举动。

强如蒙恬,当年也只是李信的副手

毫无疑问,这场溃败使得秦国一统的脚步暂时停止下来,即使此时秦国尚且占有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超级粮仓,全国范围内的动员能力也远远胜过楚国,却也需要重新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资来进行集结。除此之外,由于秦国不停地对外征讨,尚未对新占领的三晋地区和燕地施行有效的管理,朝中的楚国势力和六国从前的旧贵族也开始蠢蠢欲动。

为了消除此役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皇帝亲自驾车请赋闲在家的王翦出山,不仅穷尽全国之力拼凑出老将军提出的六十万士兵之要求,更是不厌其烦地先后五次满足了他的求封请求。最终,王翦成功灭楚,秦国的统一大业也因此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不过楚人乃至六国遗民,都深深记住了项燕的拼死抵抗,为日后陈胜吴广的一呼百应奠定了基础。

太史公借范增之口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始皇帝去世后,其子胡亥继位,由于胡亥重用佞臣赵高,早已失去民心。恰逢楚人陈胜吴广和其他九百余人被分发到渔阳戍边,因为大雨失期,按律当斩,为了活命,二人率领百姓发动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义军从楚地出发,一路摧枯拉朽,攻下了原楚国旧都陈县,令天下人侧目,楚地的贵族也纷纷依势而动。

昔日楚国被认为是六国间最不该灭亡的国家,并曾经留下一句著名的口号,这一口号极大鼓舞了反秦势力。据《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中记载: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为何这句口号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这句口号为楚国起义势力和其他起义势力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始皇帝在统一后,不仅将六国原贵族迁到咸阳从事守墓的工作,还制定了车同轨等一系列同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六国原贵族的既得利益,六国之中怨恨秦者不计其数,有反心者更是如过江之鲫,只不过由于秦军强大的武力威慑,暂时不敢暴露。因此楚国灭秦这句口号,实际上让秦国的关注点从六国贵族转到了楚国贵族上。

而对于楚人来说,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对之前的死在秦地的楚怀王和抗秦名将项燕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基于对楚国文化的认可继而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虽然在秦朝的强权统治下被压制,但是很容易在精神偶像的鼓舞下获得释放,这也是当范增喊出这一口号后,项梁便很痛快地作出决定的重要原因。

昔日楚都寿春

除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口号对楚人的精神加成外,楚国的地理特点也是其能成为反秦先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楚国在和越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逐渐将核心区域东移,远离了秦朝的核心区域关中地区。据《史记·三十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