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考古,清代(公元1644-1912年),桂花砂圆壶及捂黑圆壶
江苏省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9年江苏省扬州市大东门路南扬州城遗址清代地层出土。
(一)、桂花砂圆壶
高10.1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9.9厘米。
紫泥胎,呈紫红色。胎质细腻,壶表布满细密的黄色沙粒,俗称“桂花砂”。
壶盖无存,平口,短颈,溜肩,圆腹,直嘴,圈把。
壶身上小下大,做工精致,但流把与壶身相接处修整较粗,留有工具修整痕迹。
直嘴口端平切,嘴口较细根部较粗,内壁出水口为圆形独孔。
圆条形执把呈下大上小的倒耳形,把圈内侧平削。
平底内凹,浅挖成圈足。足的内墙斜削,底端平切。
壶底无款识。
(二)、捂黑圆壶
高9.9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10.5厘米。
紫泥,捂灰*烧成,呈黑色壶胎。胎质细腻,壶表亦布满黄色细砂,与上把桂花砂圆壶应是相同的泥质。
壶盖无存,平口,短颈,溜肩,圆腹,直嘴,圈把。壶底无款识。
壶嘴口细根粗,壶身上小下大,执把上小下大,整体壶形与桂花砂圆壶基本一致。局部细节与尺寸上略有来去,如肩部的厚薄,把圈的弧度和大小等等。
* 捂黑又称捂灰,是利用窑内的还原气氛在高温下通过与炭灰等媒质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壶表烧成颜色的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