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反秦起义中,为何许多势力愿意打着楚国的旗号?

2020-07-30 10:04:03 作者: 在秦末反秦起

笔者认为,正是地缘隔离,导致了楚国相对来说远离了秦文化。众所周知,武力征服只是夺取天下的第一步,只有让被征服的百姓接纳了自身的文化习俗和政治制度,才能对其展开有力的统治。纵观华夏民族的发展史,在本质上也是各种不同文明的融合史,楚国正是因为远离秦地,才能尽量避免被其同化。

昔日周朝分封时,楚国得到了丹阳之地,并且围绕着此处建立了早期的楚国政权。这个时期的楚国还是十分弱小,实力无法和中原诸侯相提并论,不过这也为楚国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当中原地区的列强为了争夺霸权打成一团时,楚国除了开垦耕地,便是蚕食实力更加弱小的当地势力。楚国逐渐崛起后,从周天子到各路诸侯已经意识到了其潜在威胁,周天子甚至曾经御驾亲征,可惜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因此诸侯忌惮楚国,未曾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楚文化中的图腾

在这种局面下,楚国被视为了远离华夏文明的蛮夷国家,由于不用纳贡,楚人也自得其乐,甚至以蛮夷身份而自豪,走向了和传统华夏文明有所区别又有所相似的一条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文化,虽然楚国不排斥被北方政权所青睐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但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洗礼,和华夏文明逐渐出现了隔阂。

在北方众多诸侯中,细化来看,秦文化也无法和传统文化达到完全契合,双方在整体上看还是相似的,只是在细微末节处会出现明显的不同之处。在秦国统一天下后,三晋、燕赵因为同属北方中原政权,相对来说融入于秦文化的难度会略小;而楚国是唯一的南方政权的代表,又发展出了自身独立的文化,和秦文化融合的难度十分巨大。这种情况导致了楚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先祖言行和故国昔日的辉煌,对强行侵袭而来的秦文化有一种潜意识里的排斥感,使得咸阳的政令和诉求无法有效地传达到楚人心中,为之后楚人反秦埋下了伏笔。

项梁带领的江东英才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地确实是最先做出了反应的地区之一,随后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和被压迫的百姓云集响应,尤其是在陈县被攻占后,由于其过去便是楚国反秦的桥头堡、拱卫寿春的门户,因此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极其巨大,在冥冥之中似乎印证了那句响彻楚人心头的口号,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此天下反秦之火被熊熊点燃,一发不可收拾。

楚人的骄傲——西楚霸王项羽

起义虽然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却无法改变起义军的战斗力极弱的尴尬事实。不过战斗经验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当量变引起质变后,整个局势的天平也将更倾向于起义军,所以眼下起义军除了作战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士气的高昂,换句话说,士气高者必然能取得战争的先机。楚人凭借对故国的怀念和天下所传颂口号的激励,投入反秦斗争的意愿远远超过六国遗民,再加上众多起义军中陈胜吴广、项梁势力不仅实力强大,且声名远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许多势力愿意打起楚国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