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2020-07-31 10:03:58 作者: 曾国藩:读书

关于读书,曾国藩在家书中有过许多的论述,其中有一些是写给弟弟们的,有一些是写给儿子们的。

在信中,曾国藩经常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弟弟和子侄们如何去读书,如何去写字,如何去学习。

他的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很超前的,也是对我们很有益处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1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儿子的读书进行了指导。

“你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得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矣。你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你读书记忆力平常,这不用担心。所担心的第一是“无恒”,第二是怕随意用笔点过一篇,并没有看明白,这可是个大毛病。如果确实看明白以后,时间长了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心中就会出现心旷神怡的感觉,那样就自然记得个大略了。你不必要求记住,但要求弄个明白。

曾国藩深知儿子记忆力不太好,就劝他看书不必都记下来,只要弄清楚书中的内容就好。在他看来,读明白书比记住内容更重要。?

02 一定要将书看明白

曾国藩在信中特别强调看书要看得明白。只有将书看明白了,时间长了才会得到一些滋味;有了滋味,就会进入“怡悦”之境,这时对书的内容也就大致能记得了。

所以,看明白是读书的前提,而“怡悦”则是可能得到的收获和结果。

曾国藩这种对读书的看法,与我们所知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略有不同。

陶渊明强调读书只要读个大概就可以,没有必要非去弄个明白。所以他说读书不求甚解即可。

而曾国藩强调不一定非要记住书中的内容,但必须弄明白书中讲述的意思,时间长了,自然也就记住了。

其实二人所持观点并非矛盾,只不过陶渊明读书是为了消遣,读到不理解的地方,跨过去也不会影响读书的效果。而曾纪泽在家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做学问打基础,所以必须弄个清楚明白。

所以,读书的目的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将采用哪种方式去读书。?

03 看书与读书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又一封信。

咸丰七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的父亲过世,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家里。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接到朝廷谕旨,命他赴浙江镇压太平军,在途中离江西省城八十里处,在船上他给儿子纪泽写了这封信,重点讲了读书之法。

在信中曾国藩强调: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四方面每天一样都不能少。随后他又对看书和读书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读书之法。

在他看来,看书就是看《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折中》这一类型的书。读书就是读《四书》《诗》《书》《易经》《左传》等一类的经书、《昭明文选》、李杜韩苏的诗、韩欧曾王的文章。

有些书如果不高声朗读,就不能领会它的雄伟气概;有些书如果不轻咏低吟,就不能探求其中深远的韵味。

拿富家居积作比方,看书就像在外做生意获利三倍,而读书就像在家中慎守家业不轻易花费。拿兵家战争作比方,看书就是攻城占地,开拓疆土,读书就是深沟堡垒,坚守阵地。

看书与子夏所说“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接近,二者不可偏废。

从曾国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读书之法,一是看,一是读。

不出声的阅读即为“看”,出声的诵读即为“读”。而出声的诵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声朗读,一种是轻声的所谓“密咏恬吟”。

曾国藩认为读史和论宜“看”,读经和诗文宜“读”,看和读“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是“看”还是“读”,都是为了更好地“求个明白”书里的内容,并且从明白中得到快意。?

04 写字与作文写诗

在信中,曾国藩还对写字和写作进行了说明。

曾国藩对儿子纪泽说:至于说写字,楷行篆隶你都喜欢,这很好,但是一天也不要间断写字。不但要求好,而且要求快。

他自己一生因为写字动作缓慢,吃了不少的亏。所以儿子必须尽力要求敏捷,每天要能写一万以上的楷书,就差不多了。

至于作文写诗,也应当在二三十岁时就打下基础,过了三十岁后,再想长进就很难了。

写四书体文,写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写古文,写骈体文,这几样都要一一讲求,一一去试作。

年轻时不要怕丢丑,应当有狂妄进取的志趣,这个时候不开始做文章,以后就难以再弥补了。

从曾国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看、读、写、作都有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几件事必须每天坚持下去,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他的这种思想也为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下去,也一定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