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天,八路军总部收到国民党军政部一封信,希望八路军总部能为他们提供一本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的书。
其实,此时八路军也没有现成的教材。于是,总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总部随营学校。随营学校负责人把这一函件交给了教员陶汉章,说:
“正好你教这一课,就由你来写吧。”
为什么国民党军向八路军总部索取游击战教科书?
因为,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打得就是好,令他们心服口服。
但是,要把战斗经验总结出来,并写出一本书,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陶汉章来说,更是难度不小。因为,一、陶汉章虽然当年在冯玉祥的汾阳军官学校学过一段时间,也当过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参谋,但是年纪很小,只有十四五岁。1933年他参加红军后,也几乎是在红军学校当教员,没有上过几次战场,可以说没有实战经验;二、此刻他在延安,手里也没什么参考书籍和资料,只有一些自己平时听过的八路军将领们的报告记录。尽管如此,他还是动手了。
起初,他拟了十多次提纲,都不满意,毁了没要,直到最后拟出自己满意的了才开始写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陶汉章在教学之余,加班加点,终于写成了一部17万字的书稿,全书分为15章,除总编外,还包括部队的组织、作战方针、任务、侦察、警戒以及行军宿营、作战、退出战斗、通信联络和后方工作等内容。最后,他把这本书名之曰《游击战术纲要》,并用了一个化名“陶剑青”,就把稿子交上去了。
有趣的是,这本书在重庆出版后,由于战时环境,交通断绝,陶汉章作为作者,只收到一笔稿费——大捆邮票,却没见过样书。
为什么给他邮票?
因为抗战环境,全国货币不统一,而只有邮票是通用的。对方怕邮寄其他货币,作者用不了,所以寄来一捆邮票作为稿费——这也算是关于此书的一个奇事。
以后,在几十年中,陶汉章始终也没见到过自己写的那本书,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1994年,黄埔军校70周年纪念会上,一位从台湾来的国民党老将军在座谈中说:
“1938年,我们在湖南南岳集中了一批来自抗日前线的各战区的将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当时学的就是《游击战术纲要》一书。”
陶汉章立即问他:“可记得此书作者?”
“陶剑青先生”。
陶汉章笑着说:“正是鄙人”。
这位80多岁的国民党老将军连忙起身,对着陶汉章拱手作揖说:
“你是我的老师!”
陶汉章这才知道自己的书还被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班当做教材使用过。在这次纪念会之后,有人才从重庆图书馆查到了《游击战术纲要》一书,转交给陶汉章。陶汉章终于见到自己40多年前写的著作。
值得一说的是,这位当年给国民党将军写军事教材的陶汉章,当时才21岁。
奇不奇?
21岁小战士写出的书,竟然成为国民党将军们的军事教材,八路军是不是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