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沈复著有作品《浮生六记》,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的爱情与婚姻,从二人相知相爱,相依相偎,到陈芸因病去世,沈复余生潦倒,独自思念妻子,可以说是两人一生的缩影。许多人羡慕向往他们不离不弃的”神仙爱情“,但不少人认为,以当代的爱情婚姻观来看,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悲剧,甚至有人感叹一句“娶妻当娶陈芸娘,嫁人莫嫁沈三白”。
虽然两人的结合是父母包办,但是沈三白和陈芸娘的婚姻却拥有爱情的基础,他们两家是姑舅表亲,青梅竹马,芸娘小时虽家境困难,却依然乐观开朗,靠着刺绣女红养活家用。沈复则被美丽善良的芸娘深深吸引,从小便立誓“非淑姊不娶”。长大后,他们的婚姻水到渠成,两人婚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芸娘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她勤俭持家,待人谦和有礼,并且天性聪慧,勤奋好学,能与丈夫一起赏花评月,谈论历史。当然,沈复也很爱他的妻子,他不仅不用男尊女卑那一套传统的夫权思想,去压制她,相反的,总是支持她,鼓励她去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他带着她女扮男装去水仙庙看神诞花照,去太湖乘船游水。两个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开启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从此红袖添香,游湖赏月,观云爬山。
那年七夕,月下亭中,他们立下“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情到深处,沈复执起妻子的手说到:
“芸娘,来世,你为男子,我为女子,我愿一辈子追随你。”
这一句话,从头再看,竟十分让人唏嘘。因为作为一个男人,除却一腔深情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什么都给不了她。
不论在古时还是现代,一个男人最大的责任就是养家糊口,赡养父母,照顾妻儿。而沈复,在这方面上,太过失败。一开始,由于沈复家中条件不错,两人衣食无忧,日子过得也很美满。但一个正常的家庭中,一个成年的成了家的男子,总要担起责任,只等着坐吃山空绝对是不成样子的。
可由于自己的清高自傲,安于现状,沈复一直拒绝家中安排的参加科举,导致芸娘被公婆迁怒赶出家门。即使之后有朋友向他们伸出援手,这对夫妻仍然过着潦倒不堪的生活。一开始,他们借住在朋友的萧爽楼,靠着芸娘刺绣的收益还能过得不错。
可沈复除了一肚子学问,几乎什么也不会,无论是做幕僚,还是做生意,都以失败告终。幸好芸娘是坚强的,她有自食其力的家庭生活理想,一直努力的维持着家庭的生计,也从未强迫丈夫违背心愿参加科举。当两人好不容易被家族再次接纳时,沈复又因为轻信他人借了钱出去,却一借无还,甚至背上了债务。
他们再一次触怒了父亲,被家中扫地出门。在第二次被逐出时,芸娘已经病的十分沉重,只能果断安排儿女前程,将女儿送出做童养媳,将儿子送去学艺。可在这种情况下,沈复却连为妻子治病的钱都没有,不得已在家门口支个书画摊,却三天都赚不到一天的饭钱,儿女冷得发抖,芸娘也只能无奈地拖着病体,无法得到医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芸娘虽然贤惠,也不能空手养活一家人!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家中贫困潦倒的情况下,芸娘还为丈夫纳了一房美妾憨园,沈复刚开始不愿意,最后还是默许。以古代妻子的标准来看,芸娘可以说是十分大度,最后,芸娘还是因为久病不愈去世了。
这个女子死前还记挂着让丈夫回归亲族。她从来不怨沈复的不上进,不负责,她只觉得,丈夫是因为自己的缘故才与家族决裂,才过的这样潦倒。弥留之际,她只嘱咐着丈夫在自己死后再娶一位贤惠的妻子,能替她照顾他,爱护他们的孩子,孝敬家族的亲长。可她却不明白,陈芸娘之后,沈三白再难遇到这样美丽,可爱,完美的妻子。
从此,沈复悲痛欲绝,立誓不再娶,半生都在思念亡妻中度过。沈复曾在书中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去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这简直让人感到可笑之极,他竟然将妻子的死和自己的悲痛归咎于两人的深情。这个男人直到最后都没想过,是因为自己的一腔意气,执意与世间伦常背道而驰,造就了他们的悲剧。
也许沈复其人,也与当时的其他男子一样,在女子的面前拥有着莫名自信,从不怀疑自身的错误,即使在妻子逝世的事实面前,他依然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文人气节。也许,以当时的婚姻观来看,沈复对陈芸,绝对算不上渣男,可所谓的情深,真没了物质的基础,最后只能是一场悲剧。
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贫穷的磋磨下,当感情渐渐消散,婚姻成了禁锢,有多少人能像芸娘一样保持乐观大度,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爱到连生命可以放弃?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也只要得起普通的爱情,有情不能饮水饱,没有面包的爱情,也只是一场浮生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