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东西放袖子里,难道不怕掉出来?原来另有乾坤

2020-07-15 22:16:14 作者: 古人把东西放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像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仪自古就是分不开的,不同场合着装必然不同,当然这都是对于有身份的人来说的,穷人每天为了生计在奔波,有时也会衣不蔽体,自然涉及不到。

那么古时候这些有身份的人,通常会穿着一种袖口很大的衣服,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非常不方便的。不过既然是有身份的人,自然不像平头百姓一样,他们的生活相对优越,所以即便是穿着如此不便利的大袖子衣服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小时候看影视剧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们把东西放在袖子里,难道不怕掉出来吗?以古人的智慧早就想到了这点,因为古代时人们的衣服上并没有口袋,也许是觉得不够雅观,或者是觉得不够安全。

如果出门办事不带东西也不太现实,除了袖子一般还会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腰间的荷包里。更有身份的人,每次出门肯定会带着下人,所以直接让下人拿着就可以了。

《宋史·舆服志》中说:“其常服,后妃大袖。”可见大袖的衣服在当时是宫廷女子的常服,后来传到了民间,成为贵族人的礼服。这样的衣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非常大,而且还引领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潮,人人纷纷相仿,也就有了“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说法。

当然除了这种大袖的衣服外,古人也穿一种窄袖的衣服,还有明制汉服中的琵琶袖。这样的衣服与大袖子衣服截然相反,它的袖口非常小,和手腕的粗细差不多,虽然不能像大袖一样装很多东西,但是也可以放一些小一点的随身之物。

普通百姓因为要整日劳作,所以不适合穿大袖的衣服,他们一般穿着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通常不会在袖子里放东西。

而真正把东西放在袖子里也是分场合的:通常情况下在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会把奏章或者其他重要的东西放进袖口方便呈给皇上;有时也会把一些散碎银两或者是重要的银票放在袖子里,大概是觉得从胸前掏出来示人比较不雅吧。当然也不能放太多东西,整个袖子鼓鼓的,也会非常尴尬。

大袖衣服,暗藏古人大智慧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意思是说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从侧面证明了古人确实是将东西放在袖子里,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捉襟见肘”,就是因为古代的穷人一来没钱做袖子,而来也是实在没什么东西客可放,抓住衣襟就能看到胳膊肘。

古代的大袖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金银装进去真的不会掉出来吗?原来里边暗藏着古人的大智慧。

古人的衣服上虽然没有口袋,但是这个袖子里边却有一个很大的口袋,并且它的设计非常的巧妙,看到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构思。

首先,口袋的开口方向是斜着向上的,与袖子的开口方向正好相反,这样就保证了自然垂顺时东西不会掉出来。而且刚才我们提到了在上朝时穿着这样的大袖,所以在皇帝面前都要恭恭敬敬,不敢有大的动作,自然东西不会掉出来。

其次,口袋的开口方向与袖子缝合在一起,将口袋固定住,但口袋的底却不与袖子缝合在一起,而是独立的,这样不管胳膊怎么动,袖里的口袋都是自然下垂的状态,也会让袖子显得非常自然。

第三,口袋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设计,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东西掉出来。

大袖衣服的其他用处

历史上大袖衣服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要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了,“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可见这个大袖里也是能藏下大物件的,据说当时这个这种袖里的口袋是设计在手肘处的。

无独有偶,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其中“肘后”的意思就是指随身携带的医书或药方,也就是放在手肘处的口袋中。

这样的大袖装东西也是可大可小,大到四十斤的铁锥,小到小件的奇珍异宝,“袖珍”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除了用来装东西,古人发明的这个大口袋还能用来当毛巾、手帕来拭泪、擦汗、遮面或者遮阳;也可以用来表达“拂袖而去”、“袖手旁观”“投袂而起”等等的这些感情;还可以用“红袖添香”来进行指代、用“两袖清风”来比喻廉洁;此外还可以用来表现歌舞和礼仪。

结语

这种大袖的衣服,直到清军入关后便不再使用了,但是纵观大袖衣服的发展历史,无一不体现了服饰与礼仪之间的密切关系,无一不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

参考资料:《宋史·舆服志》《史记·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