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去世前,曾预言有人会造反,四十余年后成真

2020-07-18 10:00:45 作者: 刘邦去世前,

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对于刚刚建立起来才几年的汉王朝来说是最血腥的一年,曾经在汉朝建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相续在这一年以谋反罪被杀。

为此刘邦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他平叛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一箭后久治不愈,不久离开了人世。

刘邦剧照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去世之前,他召见了自己血气方刚的侄儿刘濞,刘邦见到侄儿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汉书》

意思是我看你面带反色,四十二年后,有人在东南方向造反,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本是一家,你可要老实点。

刘濞听后,连忙磕头说自己不敢。

结果四十二后,刘濞真的反了,而且与七个诸侯国联手反叛,一度将大汉王朝陷于危险之中。

那么刘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刘濞又为何要反叛?

刘濞剧照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濞跟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刘仲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能耐,当年刘邦让他去镇守代地,结果匈奴一打过来,他弃城而逃。

但是弱父有强儿,刘濞孔武有力,剽悍勇猛。

淮南王英布反叛后,由于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太小,不能担当重任,刘邦只能带着侄儿刘濞御驾亲征,刘濞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颇得刘邦赏识。

英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担心淮南国多生事端,想派儿子兄弟镇守,奈何儿子们又太小、兄弟能力又不够,吴地难以震慑。

于是刘邦把目光转移到年仅二十岁的侄儿刘濞身上,如果有这位勇猛雄壮的侄儿替自己镇守淮南之地,刘邦也可以安心了,因此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继任吴王之位后,最初还算比较老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这跟刘邦在军中、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关,此时的刘濞对叔叔还有敬畏之心。

吕后执政后,她的铁手腕和政治才能也让很多人畏惧,吴王也不例外,所以他跟中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吕后剧照

吴国的豫章郡有一座铜山,拥有大量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开采铜矿铸钱,史载: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史记》

到了文帝朝吴、邓钱通行天下,吴国的富有程度与天子相当。

由于吴国的地理位置靠海,除了铸钱以外,还可以煮盐,为此吴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

刘濞与中央政府产生隔阂缘于一场棋局。

史载吴国的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与中央政府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分歧,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启一激动,用棋盘打死了刘贤。

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了吴国,刘濞看到后非常气愤,他说天下刘姓一家人,直接在长安找一块地安葬即可,何必又送了回来,刘濞一气之下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运送回长安,而且他再也不进京朝见汉文帝了,他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入京。

汉文帝剧照

后来中央政府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刘濞没病谎称有病,汉文帝便扣押了吴国的使者,刘濞听闻后惶恐不安,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汉文帝向来比较宽和,在他人的劝说下,他主动赐刘濞凳子和手杖,向刘濞示好,并且特许他直到老死都可以不用朝见天子。

刘濞听闻后,松了一口气,暂时取消了谋反计划,但是他跟汉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因为吴国富庶的缘故,刘濞下令免除吴地老百姓的赋税,刘濞此举在吴国深得人心,除此之外,刘濞每年都亲自去慰问那些有才之士,这几项政策在吴国一共执行了四十几年,直到刘濞去世,所以刘濞在吴国的号召力很强。

刘濞的举动被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濞不是泛泛之辈,在自己的封国内大力推行仁政,邀买人心,而且还大力发展军事,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后患无穷。

他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在文帝朝有不少人提出过削藩,文帝都没有采纳。

汉文帝剧照

晁错不死心,到了景帝即位以后,因为晁错以前是景帝老师的缘故,备受景帝器重,他不放过任何劝说皇帝削藩的机会,他常常劝景帝削藩,尤其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吴国,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汉景帝考虑事情没有文帝那么全面,也没有汉文帝那么沉稳,他听取晁错的建议,从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削了三个诸侯王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削藩举措让刘濞颇为不安,加上早些年的太子棋局事件,让他更加不安,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一些准备,但是他始终没有正式宣布反对朝廷,或许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汉景帝给了他这个时机。

不久之后,汉景帝对吴王刘濞下达削藩命令,一下子要削去吴王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刘濞当即决定起兵。

当然靠吴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刘濞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六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这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