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为何不用乡试就直接参加会试殿试,还被主考官选为第一名

2020-07-19 12:13:47 作者: 刘墉为何不用

在影视中,刘墉不光是平民出身,还与和珅一忠一奸,被塑造成了忠臣。那么在历史中,真实的刘墉又是怎样的呢?

(刘墉剧照)

在历史中,刘墉可是官四代。他的家族实在很厉害,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朝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的进士,父亲刘统勋是雍正朝的进士,而刘墉则是乾隆朝的进士。

其实,若再往前追溯,刘必显的父亲刘福在清朝建国之初便为清军效命,建立了不小的功勋,因此在建国后,刘福因功被封为镇国将军。

而刘必显当初虽然进士及第,但当时的清王朝一向重满抑汉,因此刘必显的官职并不高。

真正走入朝廷,应该从刘棨开始。

刘棨不光博学多才,他还勤政爱民,居官清廉,因此在地方上做出了许多政绩,也深得百姓爱戴。

据《国朝循吏传》记载,刘棨在任上时曾做了两件事,让康熙尤其感动。

一件是他在做宁羌知州的时候,正赶上关中大饥荒,于是他便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饥民,甚至还卖掉了自己和弟弟的房产,购买粮食赈济灾民。在他的努力下,灾民没有给社会制造动荡,并且顺利地度过了饥荒。

还一件就是刘棨在任上时,为了振兴地方经济,他修栈道和旅舍,以安置外来商客。同时他还发现当地遍地槲栎,适宜养蚕。于是他从老家山东诸城带来不少懂得养蚕缫丝的人,专门教当地人养蚕织锦,并使其成为地方经济中的一部分,所以当地人为了感谢他,便将织出来的丝绸称为“刘公绸”。

康熙得知刘棨的事迹后,感动不已,于是题字“天下第一家”,以示恩宠。

(刘统勋剧照)

待到了刘统勋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后,由于他秉承了良好的家风,在任上更是清廉正直,是一位治世能臣,因此深得雍正及乾隆两朝皇帝器重,不仅是朝中的政治核心成员,还是乾隆的股肱大臣,在他去世后,乾隆不仅涕泪横流,还称他为“真宰相”。

其实,刘墉的家族除了这几位进士,还出过十几位进士,二十多个举人、监生,做官的更是多达30多人。

可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诸城刘氏已经发展成了名门望族,而刘墉的起点也因为刘统勋的原因而更加优越。

所以,在刘墉31岁之前,他虽然精通百家经史,书法上更是名气在外,但他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

之所以如此,其实就因为刘墉有个给力的爹。

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是乾隆的股肱大臣,乾隆念刘统勋劳苦功高,特别照顾刘墉,恩准他以“恩荫”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

要知道,能参加会试,必须考中举人才行。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很好的诠释了中举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刘墉不用考就能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在史书上,除了他还真没有发现第二个人。

除了受到的这层照顾,刘墉还有个优势,那就是当时的主考官孙嘉淦等人都和刘统勋的关系不错。尽管清朝的考卷在阅卷时,都遮住了姓名,但是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已经颇有些名气,光凭字体,他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刘墉的考卷被毫无悬念地排到了第一名。

有才华,朝中又有人,刘墉的条件实在不是一般读书人能比得上的。

(乾隆剧照)

那么,刘墉取状元,真的会如囊中取物了吗?

不,乾隆不干。

在乾隆看来,刘墉文采斐然,书法更是体丰骨劲,排第一也没毛病。

但是乾隆考虑到刘统勋是朝中重臣,如果再把他的儿子点为状元,那不好事都让他们父子占尽了,所以乾隆便把寒门出身的第二名点为了状元,而刘墉则降格第二为榜眼。

刘墉入仕后,先在翰林院做编修,不久后升为翰林侍讲。

虽然翰林侍讲是正六品官员,但是这个职务却能经常在皇帝身边,按说是个能在才干上得到展示的职位。

可就在此时,出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却因军务被乾隆革职问罪,而刘墉也受其连累下至刑部大牢。

好在不久后,乾隆得知了真相,知道错怪了刘统勋,于是对他从轻发落,而刘墉也得到释放并重回翰林院。

次年,刘墉被外放到地方上,开始了他20多年地方官员生涯。

在担任安徽学政和江苏学政时,刘墉秉承了父辈清廉正直的风格,他先后对考场积弊等进行过整肃,因此得到了乾隆的赞赏。

不过,光是表现突出并不能得到升官的机会,所以刘墉得另辟机会。

(乾隆与和珅)

刘墉很快就找到了机会,那就是给乾隆上了一份奏折,将一个叫阎大镛的举人给告发了。

原来,阎大镛由于辱骂朝廷被衙门抓起来了。

这事本来和江苏学政刘墉没有关系。

但刘墉敏感地意识到,阎大镛既然敢骂,那必然敢写,所以他就让人去抄了阎大镛的家,结果还真抄出来一本阎大镛写的《俣俣集》。

刘墉把《俣俣集》通读一遍,描出“愤激不平”及“狂悖不经”的句子后,立刻随奏疏上呈给了乾隆。

对汉人知识分子心存戒备的乾隆为了巩固皇权,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事发生,所以就凌迟了阎大镛。同时为了打压汉人知识分子,还把文字狱作为各级官员的工作重点来抓。

至于刘墉则因举报有功,得任山西太原知府。

刘墉在这之后,曾因失察导致属下县令侵吞国库银两。由于事情重大,按清律刘镛应革职处以极刑,但乾隆感念他的才华,从宽处理,只是把他发配军台效力。

此后又重新起用他,复用他为江苏学政。

为了能再次得到提拔的机会,刘镛故伎重演,告发了江苏盐台举人徐述夔。并因此引发了“一柱楼惨案”,不光使其家族惨遭屠戮,家破人亡,一些汉人知识分子和官员也因此被革职流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