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3年康熙发高烧,胤礽都已经监国了,西方传教士:疟疾能治好

2020-07-16 01:09:51 作者: 1693年康

康熙32年(1693年),康熙皇帝高烧不退,太子胤礽开始监国,皇宫气氛阴沉。正好当时有几个欧洲传教士到北京溜达,一打听,我去,这症状好像是疟疾啊,吃点奎宁不就好了?

传教士笔记里记载的“奎宁”,并非我们现在的西药。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奎宁”,是从秘鲁语“树皮”音译而来。欧洲人占领南美洲后,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到了用金鸡纳树皮来治疗疟疾的方法。随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皮产业,被欧洲人垄断。

那个晚上,康熙被疟疾折磨,痛苦一如既往。但问题来了,这传教士拿来的树皮,会不会有毒,可别害了我大清皇上啊。按照规定,宫里找来三个同样症状的病人当小白鼠。按照传教士的说法,把树皮磨成粉末,泡着酒服下,结果三个人都康复了。

这都还没取信于太子胤礽,还把建议康熙服用树皮粉末的大臣狠狠地骂了一顿,说他们轻率!冒失!要是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害处怎么办!(这家伙有没有可能想早点继位啊?)

太子都这么说了,大臣们为了避免担责,也都很犹豫,按照传教士笔记的说法,当时有4个大臣为了证明这树皮没啥可怕的,亲自尝试这个药。

傍晚,太子亲自调了药,让大臣们喝下以后,就留在宫里呼呼大睡。他们倒是睡得香,可把康熙皇帝折磨死了,在病痛中又苦苦煎熬了一天。

到了半夜3点,康熙皇帝实在忍不住了,下旨让人打听4位大臣怎么样了,结果4个大臣睡得老舒服了,啥事儿没有。康熙决定不等了,是死是活,豁出去了,就直接把药喝了。

没想到,天一亮,嘿,烧退了,病好了,康熙还等着再次发烧呢,却始终没有等来(用现在的科学眼光看,就是有了抗体)。传教士得意地记载说:“整个皇宫都陷入了巨大的喜悦之中。”

那时候的大清,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西方传教士们看待大清的眼光,就像现在一些人觉得美国什么都好一样。他们从大清回去,欧洲就兴起了“东方热”——据记载,伦敦暴发户的标配,就是家里有一套雕着龙的山寨家具。

实际上,康熙是非常聪明好学的,他经常跟传教士在一起探讨西方文明,研究天文地理,把传教士们当作老师。

现在看来,康熙时代,中国已经邂逅了现代文明,宫廷曾经享受过西方的发明创造,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发明创造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就好比金鸡纳树皮,人们只会把它当成神药,谁也不会关心它为什么能够起作用。

每次只要想想清朝闭关锁国后,满朝文武百官都分不清“英吉利”和“法兰西”是什么,但皇帝却有足够多的机会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结果却故步自封,害我泱泱中华陷入百年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