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晚年,政治上的危机已露端倪,在其统治后期的诏书中经常可见民多贫、盗贼不止的记载,那种中兴的景象逐渐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
宣帝去世以后,太子刘奭即位,即汉元帝。刘奭(shì)是宣帝许后所生,性格“柔仁”,宣帝并不喜欢他,多次慨叹“乱我家者,太子也”,但顾念到许氏旧情,不忍心废掉刘奭。
刘爽上台以后,果不出宣帝所料,懦弱无能的皇帝终于把大权旁落到宦官手中。本来宣帝临终前已看出太子的弱点,为了不使国家衰败,特下诏令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谌三人共同辅政,希望借助这三位重臣之力,巩固皇权,不使日渐衰微的汉家政权走向崩溃,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不能尽如人愿,宣帝去世不久在三位辅政大臣中就首先出现了分裂。
史高为元帝妃史良娣兄史恭之子,因外戚的关系领尚书事,位居首辅。萧望之、周谌都是元帝的老师。萧、周两人虽位居史高之下,但两人都是当时名儒,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见地,故元帝刘爽刚即位之初也很信任他们,每言政事,元帝颇多赞许。这样,史高渐渐对萧、周两人产生嫉恨,为争夺权力,史高就同宦官勾结起来,准备排斥萧、周,自行专权。早在宣帝时期,中书令、宦者弘恭、石显就已久典枢机,替皇帝处理政务。
宣帝死后,弘恭、石显不想失掉权势,也愿意与外戚史高联合,依仗史、许等外戚的势力,把持朝政。这两股势力为了个人利益勾结在一起,一时朝廷中分成两派。萧望之、周谌等人多次劝说元帝要任用士人,疏远宦者,但是懦弱的元帝总不敢下决心清除弘恭、石显等人,结果终于中了石显等人的计,将自己的老师萧望之下狱,望之不愿受辱,饮鸩自杀,追随他的周谌、贾捐之等人也相继被害。
弘恭、石显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元帝“事无大小,因显白决”,成了十足的傀儡皇帝,朝廷混乱到极点。
元帝只活了43岁,公元前33年他在朝政一片混乱当中死去。20岁的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成帝即位不久将石显罢官,放归故里,石显在回归途中忧懑不食而死。这样石显的同党也全部失势,宦官专权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虽然宦官势力被铲除,朝政并没有任何更新,皇权不但未加强起来,外戚势力却又抬起了头。外戚专权成了成帝统治时期的重要内容,汉末王氏家族也由此崛起,王氏一门逐渐步入西汉统治权力的中心,直到王莽代汉彻底断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王氏家族的崛起是由王政君的发达而来。王政君是元帝的皇后,祖父为武帝时绣衣御史王贺。宣帝甘露三年,太子刘奭宠幸的司马良娣病死,刘奭非常伤心,因此得病。宣帝于是命皇后挑选后宫家人子送入太子宫中,侍奉太子,其中就有王政君。
王政君来到刘奭的宫中,受到太子的临幸,史载“一幸,有身,是岁,生成帝于甲馆画室,为世适皇孙”,“帝爱之,自名曰骜,字大孙,常置左右”。王政君并不受刘奭的宠幸,因为生了皇子,才被立为皇后,子刘骜又被立为太子。元帝八年去世,太子刘骜正式登基,是为成帝,王政君母以子贵,自然发达起来。
成帝在做太子时就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即位以后更加有恃无恐,做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采良家妇女以备后宫。许多大臣都上书谏止,认为“后宫女宠太盛,嫉妒专上”,希望成帝能稍加节制。但成帝只是表面上采纳,却从不付诸行动。开始专宠许皇后,以后又宠班捷妤及侍者李平。鸿嘉三年(前18年)又有赵飞燕姐妹得宠,成帝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朝政上,结果太后王氏一门专擅弄权,外戚专权局面由此形成。
王政君有兄弟八人,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其中王曼,也就是王莽的父亲,早死。王莽辅政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外家傅氏。
当时王莽声望已高。众多大臣纷纷为他求情,要求恢复他的官职。恰好这年又发生了日食,这又成了为王莽说情的大臣们借题发挥的好借口。汉哀帝只好下诏将王莽召回京城。王莽回京一年后,哀帝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汉平帝的辅政大臣。接着,王莽将成帝傅姓外戚赶出京城,自己当起了“安汉公”。
王莽的党羽们为把他最后推上权力顶峰,假造一块白色石头,说是汲井时所得,上边写着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些红字当然是天意了,王莽怎敢违抗。公元8年,王莽终于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