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让关羽张飞之子死在“六出祁山”期间?

2020-07-20 08:54:35 作者: 《三国演义》

本鬼在前文《关羽和张飞的儿子和孙子在真实的历史上的表现究竟如何?》中提到,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是英年早逝。而且关兴和张苞可能都在诸葛亮北伐前去世,没有参加北伐的战争。

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兴和张苞都是在“六出祁山”时期去世,张苞之死更是直接造成诸葛亮三出祁山失败。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让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死在“六出祁山”期间呢 ?

首先,大部分《三国演义》的读者在感情上恐怕都难以接受关羽和张飞去世的如此悲惨。多少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情绪,罗贯中有意让关兴和张苞死在“六出祁山”期间多多表现,冲淡小说的悲剧色彩。

其次,《三国演义》的整体基调是大悲剧,冲淡悲剧色彩的写法只是为更大的悲剧做铺垫。“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悲剧大高潮,罗贯中自然要放很多虐心的情节,比如写死季汉的几位大将。

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在战略上收获不大,但却从来没有遭遇重大失败,几乎没有损失一名季汉的高级将领。在五次北伐期间,唯一因为北伐作战而死的高级将领只有参军马谡。

这样的历史事实自然不符合罗贯中的创作需要,但他又不能随意改变真实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如姜维、魏延、王平等等)。于是那些生卒年不明的季汉将领便被罗贯中用来塑造“六出祁山”的大悲剧。

历史上卒年不明的关兴和张苞无疑是为创作“六出祁山”的悲剧献出生命的合适人选,而两人“关张之后”的血统更能让悲剧加成。于是罗贯中有意让关兴和张苞死在“六出祁山”期间,增强小说的悲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