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秘密

2020-07-20 18:53:25 作者: 诸葛亮的秘密

历史故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往往比人物的实际形象高大许多。尤其是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三国志》(在这里指的是三国故事)也是如此。平常我们所熟悉的故事情节,是以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为基础形成的。

实际上,那些内容并不是正史,而是罗贯中在14世纪后半叶对说书艺人讲了近千年的故事整理加工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那种故事远远超越了实际形象而带有虚构成分。

诸葛亮(181—234)被描述成一个天才型的智谋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情将帅。这位《三国演义》里的最大明星也有很多地方被虚构了。

那么,尽可能剔除其虚构成分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我认为,孔明不是一个天才型将帅,他不是靠所谓直觉、灵光一现而采取行动,反而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孔明在其本人所写的《出师表》里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他在谈到自己时用了“谨慎”这个词。谨慎就是小心严谨。凡事深思熟虑,这是他采取行动前的基本态度。

进一步分析“谨慎”,我们就会知道“谨慎”是指处理事务时的态度,比如先准备很多备选方案,然后从各个角度反复分析,最后做出决断等。

为此,一个“谨慎”的人首先要有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最终选出一个最优方案的决断力。

但是,“谨慎”的缺点是不能迅速做出决断。

陈寿是正史《三国志》的作者。他在《诸葛亮传》中提到孔明的临机应变,即应变之才时,写道“非其所长”。

也就是说,诸葛亮虽在政治上、行政上拥有才干,但指导战争的才能并不突出。实际上,他在大型战役中并未取得胜利。他在把握机会、迅速采取行动方面好像不太擅长。

因此,当我们把孔明身上的虚饰部分逐渐剔除之后,孔明的形象就会发生较大变化。

但是,我也丝毫不认为孔明的魅力会因此减少。

就算孔明那仙风道骨般的形象减少许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人格魅力才会突显出来。

前面说过,“谨慎”要求一个人具有收集信息的才能。我认为在这一方面,孔明的确很优秀。

在那个时代,作为牵制别国的一个条件,收集信息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曹操(155—220)还是司马懿(179—251)都具有非凡的信息收集能力。

提到诸葛亮,我们会问他年轻时为什么就具有这方面的才能呢?

首先要说他是一个社交家。他在荆州襄阳这个地方结交了很多像徐庶、庞统之类的人物。

原来襄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遭遇过战祸,所以有很多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襄阳城本身变成了一个人才沙龙。自然全国各地的信息也汇集到这里。

一个人能否收集到信息与他的素质关系很大。人们喜欢孔明那种严谨诚实的性格而信任他。

我认为孔明具有亲和力。正因为如此,他的周围才聚集着很多人才,也使他得到了很多信息。

其次,孔明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他父亲去世后,一家人分散,他跟随叔叔游历了许多地方。

因此,他积累了广博的知识,锻炼了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

在艰苦的生活中,他的品格也自然得到了完善。

在孔明的诸多魅力中,要问哪种魅力最为突出,我觉得还是他的谨慎以及证明其谨慎的人品。

有个著名的故事是“挥泪斩马谡”。

孔明在第一次北伐时,因对马氏家族中的马谡过分看重,所以让马谡打头阵。上阵前孔明给马谡做了详细的指示,但马谡一到阵前,却不听忠告,结果大败而归。

孔明虽然像喜爱自己弟弟一样喜爱马谡,但他还是根据信赏必罚的原则,追究了马谡的责任,将其处决了。

“斩马谡”的这种行为,彰显了孔明遵守法律的法家形象。

本来孔明本质上就是法家,他信奉法治主义。

但在“斩马谡”之前加上“挥泪”二字,又体现了孔明的“仁”。“仁”是儒家教义。由此可以看出,孔明虽是法家但同时兼具儒家思想。

另外,孔明把自己的人生押在了刘备(161—223)身上。

我想,当初过着书生生活的孔明,对自己的将来肯定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规划,但他最终选择了当时实力最弱的刘备。

可以说,孔明的这一行动体现了“侠”的精神。“侠”就是扶危济困、帮助弱者的义气,这是墨家思想。

所谓墨家思想,就是先找出一个处于劣势的国家,然后去帮助它。

儒家教导人们对父母尽孝的道理,但并没有要求人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但墨子却主张“兼爱”,要求人们爱所有人,要求人们不管是对待父母还是他人都一视同仁。

另外,他们(墨家)在帮助弱国时,会构筑巧妙的工事以加强对城墙的保护。因此,墨家也是个工程技术集团。可以说孔明也有墨家思想,因为他也发明了很多精巧的工具。

另外,孔明直到27岁都在隆中这个地方过着隐居生活,从外部观察着社会动向。这是老庄思想。

因此,观察孔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他集法、儒、墨、老庄等多种思想于一身,是个多面人物。

无论切开他的哪一面都能找到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这不正是他能久居明星之列的主要原因吗?

刘备临终前,想到儿子刘禅的平庸,曾给孔明留下遗言,希望他根据情况即位当皇帝。

但孔明至死都坚守着自己作为蜀国丞相的身份。

毕竟孔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己不是皇帝类型,而是宰相类型的人。

宰相的“宰”字,按白川静先生的解释,“ 宀”下面的“辛”字意思是“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