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战争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唐朝的诗人们开始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战争的意义。此时的战争诗中虽然还是以追求功名、歌颂胜利等的内容为主题,但是面对长时间、大范围的流血与死亡,诗人们也没有办法一直保持平静。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他们的诗歌渐渐有了变化,不仅在诗歌里面进行了思考与批判,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这些思考与批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一些具体的战争反思;二是对“功名”、“战争”进行思考,探讨“功名”、“战争”的意义。
由于“安史之乱”在唐代历史上影响最大,所以这时候对“安史之乱”进行思考的诗歌就涌现出来了。比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和《长恨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这些诗歌一般都会叙述“安史之乱”的爆发过程,对比“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国家状况,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思考“安史之乱”这场极具破坏性战争发生的原因。
当诗人们接触不到战争或者接触战争时间不长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深入思考战争的,可是当他们亲身体验战争,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思考就成了诗歌的重要内容。
他们以诗歌表现战场内外悲惨状况的同时,也在思考战争是不是就不可避免,战争存在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
虽然诗人们没有办法阻止战争的发生,但他们以及底层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与对和平的祈望却都在诗里面表露了出来。所谓:
这在当时,或许就是这些诗人和贫苦的底层百姓们最质朴的愿望吧!
虽然唐朝里现今年代久远,但历史总是相似的,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战争,永远都是劳苦大众最不愿意见到的。或许胜利的战争会暂时压下所有的反对声,可一旦战争打响,终究会带来数不尽的死亡和鲜血。这一点,通过唐朝战争的前后转变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