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唐初与唐末的战争诗缘何两极分化?

2020-07-20 23:20:00 作者: “胡尘不到处

战争是严肃的,也是极为血腥和残酷的,中国古人早就说过

战争所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正因如此,人类面对战争时往往会涌现出许多复杂的情绪,如兴奋、怜悯、悲伤等,不一而足。

而诗歌多用来抒情言志,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所以我国古代诗人经常用他们的诗把自己对战争的所见所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一方面,尤以唐诗为最。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鲜见战事,恰恰相反,终唐一代,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唐朝建立以来一直都在进行各种战争,或开疆扩土,或抵抗侵略,或征伐无道,或镇压反叛。所以,用”承平日久”来形容唐朝的任何一个阶段其实都不合适。

有唐一代,从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称帝到唐哀帝李祝于公元907年禅位朱温,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间没有几年是承平无事的。

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就开始征战,称帝之后也并没有歇息下来,而是进行了大量消除异己的战争,目的就是完成统一大业,确立并保证了大唐主要疆域版图的和平与稳定。

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代明君,贞观之治也历来为后人所称颂。但在太宗执政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同样是连年战争。他推行积极的军事政策,北征东突厥,西征吐谷浑、高昌、西突厥,东征高丽、百济,大唐版图由此扩而大之。

高宗李治掌权三十余年,继续着太宗的扩张性对外战争,但是战争的规模和次数要远远大于太宗,对朝鲜半岛发动了九次攻击,讨平了百济,大破高丽、新罗。

武则天统治唐朝十五年,战争几乎年年有,内忧外患兼而有之。

从唐玄宗当上皇帝到“安史之乱”发生,这四十余年间发生了更多的战争。国内,玄宗先后平定了十多次叛乱。国外,吐蕃对唐边境地区发动了至少二十次的征战,主动对南诏用兵却大败而归。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时代。唐朝中枢为了加强权威不断试图通过武力手段收回藩镇,而藩镇军阀为求自保也不得不以武力抗拒,再加上藩镇军阀内部为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内斗,这段时间的战争数量几乎难以统计。

再后来,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连唐朝中枢的直辖领地也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和各怀心事的地方将领分割,彼此攻伐。最终,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被数不清的混战彻底拉下深渊,中原也迎来了惨烈的五代十国时期。

由上观之,唐朝的战争一直从建国持续到唐朝灭亡,只不过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所变化。

唐代前期的战争多是抵御外敌入侵,镇压反叛比较少。但是“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支持对外战争,唐朝不得不收拢边境范围,对外采取全面守势。所以,到了唐代后期内忧外患兼有,以至于朝廷疲于应付,最后在战争中灭亡。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政府一直忙于开疆扩土、抵御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则是一场最大规模的胡汉民族战争,令唐朝国力由强骤然变弱;“安史之乱”后,除了对边塞大量用兵以外,唐朝更多的力量都用在和藩镇之间的战争以及镇压国内动乱,直至唐朝灭亡。

战争频仍自然给唐朝底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却也促进了唐朝战争诗的发展。

战争诗的风格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按照他们生活的主要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诗人群体。

第一个诗人群体是指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近百年时间里出现但未曾经历“安史之乱”的诗人。这类诗人因为生活在唐朝最为巅峰的一百年里,所以保持着初唐时期朝气蓬勃的奋发向上精神,对于战争多是崇拜和支持。

第二个诗人群体是指经历过“安史之乱”或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时间里的诗人。这些诗人或是亲眼见证了盛世大唐的崩溃,或是生于唐朝衰落之时,亲身感受到了帝国迟暮的悲凉。故而对于战争持谨慎和批判态度。

这两种战争诗流派虽然思想模式完全不同,但却交响呼应,完整地勾勒出了唐朝人民对战争,对帝国,对未来的认知和思考。

谈到“安史之乱”前诗人的战争诗,就要简略回顾一下从李渊登基到“安史之乱”爆发这一百三十几年的国家概况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唐朝国内除了则天朝有规模较大的叛乱以外,剩下的都只是皇宫里边的权力之争。

总体说来,这一百年,唐朝国内是比较平静的。

而这平静的原因则应该归功于唐太宗。唐太宗不但以武功建国,功勋卓著,而且治国成功。他用人得当,政治开明,开创了唐朝繁荣的局面,是不可多得的一代君主。

同时,他对外不断开疆拓边,东征高丽,北伐突厥,外族或者邻国主动归附唐朝的记录在此时的史书中非常多,所以此时的唐王朝一直都是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眼前的。

这种强盛的国家形象,当然很容易给人以一种自豪感,甚至于今人依然可以从那个时代的诗歌中读出来。而战争题材又是最容易激发和表现人的慷慨激昂情怀的一种题材,所以此时的战争诗很多都有慷慨之气。

此外,从高祖武德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载,唐朝进行的战争一直都在边境地区。大唐帝国面对的敌人是外敌,所以诗歌作品对战争的描述格调比较高,宣扬的都是爱国之类的正面口号,这自然更加加深了大众对战争的好感。

这一点从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名篇《从军行》中就有所体现:

所以,即便是安史之乱这场对国家影响非常大的叛乱战争,在战争打响之处,民间百姓和文坛诗人依旧保持着极其乐观的态度,歌颂平叛将士,期望王师早日凯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