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法韩孟诗派的表现及原因
梅尧臣论诗诗中提及韩愈次数尤多,孟郊、卢仝、张籍等韩门诗人也屡屡涉及,其评骘之语显示出对韩孟诗派的倾慕。究其原因,则与北宋中叶的儒学复兴思潮、诗歌复古风尚以及与欧阳修等诗友的交游等因素密切相关。梅氏对韩孟诗派多所肯定,既是历览前编的表现,更是对时代思潮的回应与引领。
首先,梅尧臣结合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称颂韩愈复兴儒学的功绩,显示出道统文学观的绍继关系。景祐五年(1038),梅氏有《依韵和刘敞秀才》: 安得采虚名,师道欲吾广。虽然成术业,曾不计少长。孔孟久已亡,富贵得亦傥。后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退之昔独传,力振功不赏。舌吻张洪钟,小大扣必响。
尧臣不满北宋中叶儒学不振、孔孟之道不传的学术风气,对“不闻义”的士风及缺乏斗争精神的政治表现亦颇有微词。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在与吕夷简的政见之争中失败而遭贬谪,支持范仲淹的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也都被贬。仁宗于景祐五年(1038)十月下诏,“向贬仲淹,盖以密请建立皇太弟侄,非但诋毁大臣。今中外臣僚屡有称荐仲淹者,事涉朋党,宜戒谕之” ,反映出皇权对朋党的指责态度。而梅氏在诗中申斥“前辈惧为党”,并以韩愈坚持儒学复兴及政治斗争作为对照,表现出不畏强权的斗争意识。
唐代元和之际,士人阶层普遍怀有革除社会弊病的政治愿望,韩愈曾言“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龊龊》),可以视作当时诸多在朝之士的心声。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儒学复兴思潮的出现,韩愈在其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追溯孔孟之道,希望“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与孟尚书书》),所作文章亦贯穿儒家之“道”,“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答李秀才书》)。韩愈在改革文体文风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政治改革的实践,二者相互促进,使文风、士风及政治、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得以改善,唐王朝出现中兴之态势。
北宋中叶与韩愈之时代同样存在着诸多社会弊病,梅尧臣等有识之士亦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发扬诗以讽谏的诗教观念,创作数量众多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歌诗,与儒学复兴的思潮相应和。在文道关系的讨论与偏重古文的创作实践依次展开的过程中,士人们深刻体认到韩愈的儒学复兴功绩与文学成就,不论是古文还是诗歌创作领域,都出现了学习韩愈的热潮。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