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到百姓,如天上到人间,何以黑雍正的段子,曾一度泛滥民间?

2020-07-21 10:03:02 作者: 皇室到百姓,

要说古代帝王被黑,雍正大概是最冤之一。篡位登基、血滴子灭兄杀弟、最后被吕四娘割下脑袋,不一而足。这一脚本的总体思路就是,雍正是个残暴无比的皇帝。那么,这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雍正在民间的形象,经历了几个阶段,是一个“先扬后抑再扬”的曲折反复过程

雍正帝去世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无论是老百姓的口口相传,还是民间野史,赞扬的成分居多,总体上来讲,对雍正的评价还是很正面的。清朝文字狱很厉害,当时即便有少数人对雍正恨之入骨,他们想黑一下,也不可能有正常的传播渠道。

尤其是在乾隆一朝,皇帝牢固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容不得任何对父皇的大不敬之辞。不可否认,乾隆登基之后,对雍正朝一些制度进行了调整,对先帝提拔起来的个别大臣采取了措施,但乾隆帝没有对父皇有任何怨言,在舆论宣传上,把控是非常严厉的。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诋毁的声音呢?19世纪晚期。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需要, 否定清朝的声音逐渐兴起,对雍正帝的恶评作为大气候开始出现,许多清朝皇帝都成为批评的对象,雍正更是被塑造为残暴的形象。新文化运动之后,清史学科逐渐发育,沿用了之前的思想。

大的背景是,清朝末期,对外战争惨不忍睹,屈辱感带来的是国人的怀疑感。近代以来,思想启蒙运动开始,正好把这种屈辱感上升到政治高度。留日学生、华南会党以及革命党人,把黑雍正作为强烈反清色彩的一种政治语言,这也是邹容《革命军》表达的一个观点,与当时的“科学”“道德”观念,甚至人类学等联系起来,让仇视清朝皇帝带来政治正确。这场“恶评清朝”运动,主要是粗言恶语咒骂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便是民间开始黑雍正的大的时代背景。在这一风潮之下,雍正帝的历史形象评价迅速走向负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雍正帝被塑造为刚劲有力的改革者,其历史评价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近二十年,民间受《雍正王朝》历史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好评声音、抱不平的声音逐渐增多,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基础。但一些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三观基本定型,内心的负面情绪不会轻易化解掉。二、老百姓并不掌握宫廷内幕,有人故意制造黑材料引导舆论,那么到底是谁在抹黑雍正?

100多年间,抹黑雍正的负面信息没有流传开来,不是说不存在,只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罢了。雍正登基之后,反对他的人便开始“写段子”,编织关于他的一些“黑材料”,这一点,从“曾静案”可以得到印证。

当时,由于宫斗非常惨烈,对雍正帝留下负面记忆的人数,应该是相当多的。被处决者的亲人、被流放到各地的官僚,为数也不在少数,他们对雍正帝无疑有着强烈的仇视,非常愿意制造与传播一些关于他的“段子”。这也很好理解,他们感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整个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所以必然会对雍正帝带上负面观感。

这些“段子”虽然不成体系,有的只是一些语焉不详的片断,也只是在小范围中流传。但这些隐伏下来的零星野史,就是一颗火星,终于在雍正帝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火星四溅,形成燎原之势,变为“恶评雍正”的资源。

因此,带头黑雍正皇帝的,首先是当时的那些政敌们,他们知道很多宫廷内幕。由于雍正在继位初期,对亲兄弟们下手都非常狠,遭到政敌的报复也是必然的。既然无法在政治上实施报复,那最有杀伤力的,当然就是流言蜚语、造谣中伤。

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几乎得罪了大部分读书人。历史是由读书人书写的,他们会在里面掺杂一些“私货”。在古代,底层的社会舆论掌握在笔杆子手里,明面上斗不过,官方史书由雍正的后世子孙掌控,只但可以在民间野史中唱衰雍正,有多黑就抹多黑,久而久之,民众也就接受了雍正是个暴君的形象。另外,上世纪80年代前后,港台根据野史传闻拍摄电影电视剧,一些无稽之谈的偏颇编导,也让广大缺乏历史常识的群众产生误读。三、古代任何一个帝王,都可以整出一些黑材料,雍正不可避免也会留下一些口实和把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干事,大概就没有问题,越干大事,问题只会越多。尤其是雍正,他是性格阴鸷的铁腕帝王, 在钢猛施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政策性的偏差与漏洞。

首先是是严厉的思想文化控制。雍正朝文字狱很可怕,“维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动不动就实行连坐之法,执行起来也异常严酷。知识分子基本上不敢随意讲话,著书立说都十分小心,政治空气非常沉闷肃杀。这期间,株连错杀了很多人,形成很大冤假错案。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的皇帝,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初步实现了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雍正重用不是科甲出身的田文镜等人,一意推行一系列艰难的改革。一是摊丁入地,这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地主阶层打击较重。二是耗羡归公,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这就是现在有的国家所说的“高薪养廉”。三是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