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玉政策看明清两代玉料差异

2020-07-22 02:13:47 作者: 从治玉政策看

定陵,作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它曾经轰动世界。1957年9月,在定陵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明朝万历皇帝的棺椁中发现许多陪葬的玉器。

定陵地宫

然而,让考古学家感到奇怪的是,这些玉器所用的玉料,质量十分低劣,甚至出现许多绺裂,这显然和皇帝的身份很不相称。部分玉器上可以看出精湛的加工工艺,但是杯子的玉料,却不是最上乘的,与陪衬它的红蓝宝石似乎并不匹配,好像有种料不够,用工来凑的感觉。

定陵出土 | 明·双耳玉杯

定陵玉器的出土过程,几件做工精美的玉器几乎都是从万历皇帝的棺椁中发现的,由此看来,万历皇帝把玉器放在自己最贴身的位置也足见其对于玉器的重视。那么,这是明代制玉的新风尚,还是另有隐情呢?

定陵出土 | 明·玉盆

一百多年后,公元1781年,北京紫禁城,乾隆皇帝发出了一个重大命令,他要铸造一块史上最大的玉器。

故宫博物院 | 清乾隆·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时间相隔仅一百多年,这两位王朝统治者,对玉器都极为重视,却为什么对玉器的使用选材上,却有着匪夷所思的天壤之别呢?

故宫博物院 | 清乾隆·桐荫仕女玉山

玉器自古以来都是各个朝代最贵重、最突出的一种象征等级的器物,万历皇帝也不例外,也一定对玉器有特殊的兴趣与喜好。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为什么会使用如此差的玉料,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呢。难道在明王朝时,玉石的材质并不讲究吗?

定陵出土 | 明·玉壶

1970年,南京出土了一组明朝时期的玉带,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见的,明代官员最高规格的玉带,无论是玉质还是工艺,它都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杰作。玉带的主人叫汪兴祖,根据《明史》记载,汪是明朝初期的一员武将,和万历皇帝定陵中的大部分玉器相比,这组玉带的玉料品质,要明显好的太多。为什么以为大臣的玉带,比皇帝宫廷用的玉,还要上乘呢?

汪兴祖墓出土 | 明·包金雕花玉带

朱元璋开国的时候,为了保证明朝和西域各国茶马互市的交往,在今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及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一带,相继建立了七卫。在这七卫中,哈密卫的战略位置,尤为突出和重要。新疆各地方势力要东进甘肃,首先必要夺取哈密,明朝则以哈密作为防守重心。以哈密为枢纽,作为明代中原和西域陆路贸易的主要通道,古老的丝绸之路是畅通的。显然,在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时期,和田的玉料完全可以顺利的运到中原。汪兴祖的玉带应该就是这一时期朝廷赐给他的,难怪玉质是上乘的。

明·关西七卫

公元1513年,新疆的吐鲁番政权派人秘密拜见了新任哈密指挥使拜牙,用大量珍珠黄金策反,拜牙带着哈密重镇投靠吐鲁番。此时明王朝统治者正德皇帝却在新修建的宫殿中每日淫乐嬉戏。当西北边疆的危机传到都城的宫殿时,这位纵情声色的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却无功而返。虽然此后明朝也派人试图收复哈密,可都没有成功,哈密重镇,最终被彻底放弃了。哈密的丢失,割裂了明王朝与西域地区,甚至西方国家之间的唯一通道,也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直接控制的能力,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彻底中断,玉石的来源也基本断绝了。

明朝版图

明朝的军队退守嘉峪关之后,关外的大片领土归哈密王统治。明朝的正德皇帝为了能够得到玉石,便派使臣委托哈密王从和田为他购买玉料。从那时起,哈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将十几车的玉料送至嘉峪关,驻守嘉峪关的总兵看到这么多的玉料,难免心动,便从中拿走一些好的玉石再放行。明朝晚期,从皇帝到地方都已经相当腐败,因此驻守边关的总兵,才胆敢克扣皇上的玉料。

从嘉峪关到北京,有着几千里的路程,沿途有层层的关卡,当玉料到达明朝皇帝手中时,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的好的玉料都基本被这一层层中克扣下来了,才导致一些稍差些有绺裂的玉料进了皇宫。

定陵出土的玉器,很多都镶嵌了宝石,表面似乎很气派,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明帝国已经无力获得上好的玉料,为了掩盖用料不好,所以只能用宝石来点缀。

定陵出土 | 明·镶宝白玉鎏金银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