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遗忘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草书,他的书法在明朝备受推崇!

2020-07-22 17:48:53 作者: 他是被遗忘的

王宠(1494-1533年),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苏州人。王宠诗文书画皆精,小楷尤清,简远空灵。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 "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王宠是明代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其风格不仅有见长的草书作品流传,更让人着迷的是其小楷的造诣。

明代中叶,书法渐渐摆脱“台阁体”的桎梏,苏州的一批书法家聚集在一起切磋琢磨,形成了当时全国书法的“重镇”,如王世贞说:“天下书法归吾吴”的局面,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吴门派”。王宠自然是吴门书法的重要成员,他比当时吴门书法的领袖人物祝枝山、文征明分别年轻32、24岁,但是依然可与之齐名,王宠努力追摹魏晋风韵,尤其致力于对王献之的研究,他也是在小楷书法创作中少有几位写出新意的书法家。他把王献之的小楷在结构上变形,加入了虞世南的温润自然的风格,追求一种平静恬淡的风貌,有淡淡君子之风神。

正如他在落款中自谦的叙述:“余昔年过补庵先生剑光阁,见虞永兴手书《漆园内篇》,笔法绝似黄庭《度人经》而遒媚过之,披次心赏,留舟中阅数日,不忍释手。丙子春王,予再过梁鸿溪上,补庵持素纸属余手摹永兴腕法,书成七篇。三阅月始报命,要亦优孟衣冠,虎贲之貌,殊足愧也。正德十年寎月之望 雅宜山人王宠识。”

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

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王宠出身低微,其父名王贞,字清夫,业商,在苏州闾门外南浩街开一爿酒店(后因王宠兄王守贵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母朱氏、继母顾氏赠封皆恭人)。王宠从小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他在写给好友汤子重的信中曾讲起自己的身世:“但家本枯徒,生长廛市,入则楣枯塞目,出则蹄足摄履,呼筹握算之声彻昼夜,每一焦烦,心肠沸热。”

王宠的身世遭遇,以及自小失去母爱,对他形成旷达澹泊的性格有很大影响。王宠出生于开酒店的商人家庭,但自小对古玩、书画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结识了文征明、蔡羽等人。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

王宠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倪涛《古今书论》载:“宠资雅训,不以育多自矜,游於蔡羽后,而一时名士皆归之。胡守缵宗尤相爱重,尚书顾璘推服。而宠悒悒不得进用”。

王宠自正德五年(1510)迄嘉靖十年(1531)间,凡八就乡试,每试皆不利,(一试十七岁,二试二十岁,三试二十三,四试二十六,五试二十九,六试三十二,七试三十五,八试三十八)。

史载:王宠从“弱冠”起,就补上苏州府学生员,每次督学来举行岁考和科考,王宠都名列前茅,加上他诗文、书法的成就,名声很大,不少学者追随请益,曾受过他指点的纷纷中高科,登显宦,而他自己却困顿依旧。

王宠诗书画印俱佳,可以称一代全才。假如早生二十年,江南四大才子的组合肯定不是现在所知的这一组合。不过,王宠凭着自己过人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前辈才子的赏识,并与其成为了忘年交。话说王宠18岁那年,去桃花庵串门,和43岁的唐伯虎一见如故,并在唐的画作上题跋。此后两人往来颇多,这么一来二去的,唐伯虎竟将自己的心爱的女儿许给了王宠的儿子,两人从知己结成了亲家。也成就了是一段民间佳话。

王宠的艺术天分,表现在搞什么像什么。文从沈梦了解,风和日丽的某天,王宠打算去街上散散步,吹吹风,顺便在采点美景好作画。突然他眼睛一闪,看见一位银匠所做银器很是漂亮,于是自己边和银匠聊天,边动手做,这不试不知道,一做就把银匠吓一跳,这世上还有这种天才般的匠人,竟比专业30年的银匠做的都好。可见这位少年天才的艺术细胞是多么的丰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