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聊的是楚国灭亡的原因,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山东六国在最后的岁月之中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吧。
韩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一直都是战国七雄之中垫底的角色,到了战国后期,韩国已经彻底臣服于秦国,到秦王政发动统一战争之时,韩国仅仅剩下十余座小城池,已经是名存实亡,秦国大军以来,韩国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秦军一来,只能乖乖投降。
赵国,自赵孝成王时期邯郸保卫战后,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对秦战绩了,虽说名将李牧在赵国亡国之前,打了几场胜战,然而这些秦军并非秦军主力,对于赵国能否抵御秦军存国的影响并不大,赵军被秦军主力击败之后,赵王迁在邯郸被俘,赵国就这样灭亡。
魏国,这个“战国首强”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之后便开始走着下坡路了,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导致国土面积日益狭小,秦王政继位之时,正值魏安厘王晚期,国有信陵而弃之不用,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不过,魏国军民誓死抵抗的决心倒是能让人称道的地方,魏国死守大梁城,秦国久攻不下,最后水淹大梁城,才迫使魏王假开城投降。
燕国,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属于比较弱小的国家,唯独燕昭王时期昙花一现,突然崛起了一阵,随即又衰弱下去,到了燕国末代君王燕王喜时期,燕国与邻国赵、齐征战不休,空耗国力,最后,秦军一至,燕国兵败如山倒,国都失守,燕王喜逃亡辽东,最后被俘。
齐国,自齐威王时代伊始,便成为了东方大国,但是因为齐闵王的穷兵黩武,招致列国围攻,霸业轰然倒塌,到了末代君王齐王建时期,齐国已经徒有虚名,经济落后,国无良臣贤将,举国毫无斗志,对于秦国发起的统一战争,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楚国最后的岁月,可谓是六国之中“最有型”的那个。
楚国,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没有丢掉南方大国的地位,带甲之士百万,疆域数千里,地大物博,到鄢郢之战发生前,楚国始终都是七雄之中实力较强的大国。公元前二百七十九年,鄢郢之战爆发,楚国大败,秦军长驱直入,攻破楚国国都郢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楚国主力尽失,此后又迁都巨阳、寿春,军民士气大受打击。
可就是这种情况之下,在秦军二十万大军进犯之时,楚军先守后攻,打得秦军溃不成军,此战规模之大,歼灭秦军之多,堪称战国晚期的抗秦最大胜战!在秦国第二次调集六十万大军进攻之时,楚军仍旧坚持抵抗一年多,才因为国力不继落败,此战楚国虽败犹荣。为什么这么说呢?
楚国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旧能够举国迎战,此战之气势,可谓是战国抗秦绝响,楚国从始至终,世族之中便没有一个大奸卖国之人,从上至下,始终保持着最后的尊严。
不得不说,楚国自春秋称王伊始,不论是存国还是亡国都离不开“分治”二字……
楚国起源于江汉,在数百年时间里,发展成为横跨江淮的最大国家,但是,因为楚国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国家,楚王只是各个部落世族的盟主,对各个部落世族并没有像秦国郡县制那样强有力的控制,所以楚国崛起很快,不过,却是七雄之中唯一一个国力没有强大并稳定下来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战国初期,魏国自文侯开始,强大到无人能敌。在战国中期,魏国衰落,秦国一直处于上升阶段,齐国、赵国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就连弱小的燕国,都曾“夺齐七十余城”,韩国也曾在申不害变法时期,以“劲韩”之势威逼列国。楚国仅仅是虚领了几次“约纵长”,还被秦国、齐国胖揍了几顿……
究其原因,皆因世族“分治”,但是,世族“分治”的制度,也让楚国如同百足之虫一般,“死而不僵”。
楚国在鄢郢之战后,楚王手中的楚国主力部队丧失殆尽,但是地方世族实力仍存,所以在楚顷襄王迁都郢陈之后,楚国并没有因丢掉半壁江山而陷入亡国危机,在世族的协助下,楚顷襄王很快便稳定了局面。到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之时,楚国世族在绝境之下凝聚起数十万大军抵御,击败李信,但是因分治制度之下的国力不及集权的秦国,终招致兵败亡国。
分治兴楚,分治亦亡楚,何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