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位于长丰县以北,战国晚期属楚地,与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积淀丰厚。1977年元月,长丰县杨公公社农民在兴修水利中发现古墓葬,并挖掘车马坑一座,出土了错银车马饰数件。
战国时期的楚国,灭南方大国越国,又彻底吞并姬姓蔡国,击溃百越诸小国,控制了江淮及以南大部分地区。为逐鹿中原,迁都安徽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楚人建设下,寿春成为战国时期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二十多万,并因此而带动了江淮水运枢纽建设,今日的合肥逐步兴起。因此战国晚期,安徽中部的寿春到合肥成为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位于安徽淮南的楚幽王墓(距寿县25公里),是现在能够确认的已发现的最大的楚王墓,可惜在被发现后的上世纪30年代,遭盗掘严重,尽管一部分遗存被保留,例如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是现已发现的高古第二大鼎(第一为商代后母戊鼎),最大的圆鼎。但楚幽王墓中绝大多数遗存已遗失,其中玉器遗存,保留下的基本不见,十分可惜。
在相距寿县数十公里,现属于合肥的长丰县,发现了楚国高等级贵族墓杨公墓,墓中所出精彩的玉器遗存,真实体现了楚地晚期玉器风格。
玉器特点:
一、玉璧的颜色大多是青玉,少数有白斑。以谷纹为其主要纹饰,但也有个别的像曲阜乙组战国墓出土的玉璧一样,将肉分为内外区,外区雕琢阴线双头蟠虺纹,内区琢谷纹。
二、玉璜、玉佩、玉觽都在其原形的上下各雕琢、镂空各种姿态的凤鸟纹,或蜷曲的龙形,给这些器物本身增加了艺术魅力。
三、创造了楚国的新形式的玉器,例如玉瓶形饰、玉条形饰等。从这种碎小的新器形来看,当时的玉人在战争中仍然利用难得的玉材,把它们制作成组玉佩中漂亮的构件,这种节约用料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战国晚期玉器掠影
《龙形玉佩》· 战国晚期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剑彘》· 战国晚期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璜》· 战国晚期
长17.5、宽3、厚0.4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蒲纹玉璧》战国晚期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蒲纹玉璧》· 战国晚期
直径13.8,孔径3.8,厚0.4公分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璜》· 战国晚期
长17.5、宽3、厚0.4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璜》· 战国晚期
长11.1、宽2.3、厚0.5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镂空龙凤纹佩》· 战国晚期
长13.6、宽3.7、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双凤纹璜》· 战国晚期
长13.5、宽3.7、厚0.3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瓶形饰》· 战国晚期
高3.2、上宽4.2、下宽1.8、厚0.5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条形饰》· 战国晚期
长6.5、宽2.4、厚0.6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管》· 战国晚期
长5.3、宽3.2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