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国太子赢渠梁即位秦王,即秦孝公。
大秦帝国 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时,周朝势力渐微,在几个诸侯国中,逐渐没有了话语权。而彼时的秦国,在几个国家中,由于君主人员动荡,以及地处偏远,其国力远不及魏国,楚国等中原大国强悍。秦国这头雄狮,在等待一个机会,也在等待一个人。
商鞅
秦孝公的出现,使得大秦有了一丝的生机。面对满目疮痍的大秦,秦孝公积极引进人才,学习他国的经验方法,实行强国政策。每一个国家,如果要变法,肯定会遭到一些势力的反对,他们都按照旧的习俗生活了几十年之久,突然间就要遵守新的规定,绝大多数人都是拒绝的。而商鞅的存在,完美的替秦孝公解决这个问题。想要强国,定要变法,可是如何说服其他势力?为此,秦孝公举行了一场辩论。巧舌如簧的商鞅,在辩论会中,凭借一己之力,有力的辩解,使得他人拒绝的借口变得完全没有道理。至此,秦孝公终于可以变法了。作为变法的主要负责人,商鞅被赋予了重大的责任。
—大秦帝国 卫鞅舌战群儒
决定要变,那么该如何开始?
变法之初,商鞅为了立信,在集市上立了一根木头,谁能搬动,就给50金。起初是没有人相信的。谁都不傻也不笨,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有钱赚?而商鞅,确实就是这么傻的人。不过,他的傻,是有目的的。他想让百姓都知道,他是说话算话的人。将信将疑的民众,试了试,成了有钱拿,不成反正也不会少什么。而这一试,商鞅的威信全然建立。这一举动,为商鞅日后的变法之举在百姓之间的推举,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与商鞅,在研究了他国的变法强国之路以后,再根据秦国的国情,做出了相应的变更,如此,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变法由此而生。历史上,称作商鞅变法。那么商鞅的变法,如何执行?都有哪些内容?
—大秦帝国 商鞅
1.与农,废除井田,开拓阡陌。
秦朝时期,土地都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的。而商鞅之变,则是鼓励民众自行开垦阡陌,如果开垦的多,那么就可以少收或者免收他本人的徭役。而且,开出来的这些土地,都是属于个人私有,谁开的多,谁占有的土地就多。重农的同时,商鞅还限制了商人经营的范围,加重了商人的赋税,鼓励王公贵族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这一改革,一时间使秦国的农田数量大增,也使得秦国的农业发展,空前昌盛,粮食的产量翻倍不止。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也不再是战争中缺吃少穿的样子了。
2.与政,实行郡县制度,并进行人口统计
那个时代,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总是奔走在各个国家之间。哪个国家繁荣昌盛,便去哪个国家定居。所以国家没有固定的人数统计,只知道大体的数量,却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商鞅变法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户籍,五人一个单位,详细统计每郡每县具体的民众人数,跟我们现在的户籍统计是一样的。人数统计清楚之后,再根据这些详细的人数来征收赋税,那么国家的收入,就更加详细了。
3.与经济,统一度量单位,使得交易更公平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总会说半斤八两,其实半斤跟八两,都是一样的重量,只不过度量的单位不一样而已。那么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也将度量的单位统一,这样,商人在交易的时候,单位统一,就不存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兑换的麻烦了。这个举动也大大的方便了商人。
4.与法律,建立连坐制度
历数商鞅变法的各个措施,其中连坐,可谓是严中之严了。作为法家的不二执行者,商鞅在变法中,对连坐的实施,功过参半。一方面,经历了战争的洗涤,不管是民众还是官府,对于法律的遵守与执行,都有不同程度的漠视态度。说白了,人民说,肚子都吃不饱,还管什么法律不法律。官府说,人民吃不饱,我也吃不饱,人民散乱不好管,我的法律也不好执行。大家对律法,都不约而同的不重视。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秦国力弱,经济发展慢,且秦国没有变法,那么其律法方面的条文,也是不及他国详细。商鞅变法时,学习他国的变法经历,将李悝在魏国的《法经》经过改动之后,在秦国颁布。实行轻罪重罚,且带连坐。也就是说,不管是你的亲戚朋友,只要有人犯罪,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被连累。往好了说,连坐可以促使民众相互监督不犯法,你要自己犯法,就会触及到一大家子的性命。往坏了说,有的人他本来就坏,管也管不住,因为这样的人,而惩罚本来不会犯罪且善良的人,对于那些善良的人来说,实属不公平。民众也抱怨连连。所以说,商鞅的连坐之法,在当时来说,争议颇大。但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的政策,有有利的,必定也有弊端的一面,毕竟实施之前,谁都不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
而也正是因为连坐,为商鞅日后被车裂,埋下了伏笔。
—大秦帝国 商鞅被捕
要变法,就会有付出,若说太子赢驷在这场变法中的损失,是因为抵抗变法而犯了错,致使自己的老师被削了鼻梁骨,那么商鞅为此付出的,则是生命。
经历了一系列变法的秦国,国力渐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秦国,也正式开始了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更替。大秦帝国,在秦孝公努力之下,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治安良好,据说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而大秦,也终于结束了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