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玩地域黑,被黑得最惨的是宋国人和郑国人,人们瞧不起这两个国家的人,认为他们智商欠费,便编造各种段子,对其进行讽刺挖苦。
所谓地域黑,也就是地域歧视,这种恶习到北宋达到了顶点,而且把这种歧视扩大到了整个南方,严重到竟然不准南方人为宰相的程度。
宋人不准南方人为相,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的,北宋末年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记载:“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所以宋初任用的宰相,都是北方人。
△赵匡胤
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在心,赵匡胤命人在石头上刻下这条禁令,摆放在宰相的办公场所政事堂上。
对于,“刻石政事堂上”,《实录》《国史》等史籍皆有明确记载。而据《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等史籍记载,除了“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赵匡胤还令人刻了一条“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皇帝是这样,大臣更加过分,比如出生于陕西的一代名相寇准,不但黑南方人,还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
可是人家南方人偏偏很争气,不时会涌现出几个学霸,按照考试成绩,完全该录取为状元。
比如有一年寇准主持科考,负责挑选状元人选,非常出色的有两人,一个是山东平度人蔡齐,一个是江西人萧贯,结果寇准对皇帝说了那句著名的歧视性语言,只让蔡齐当了状元,事后寇准居然还得意扬扬地说:“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好像小孩子与人争玩具,终于争赢了。
△寇准
而相比之下,萧贯似乎更为优秀,《宋史》本传说他“俊迈能文,尚气概”“临事敢为,不苟合于世”。
为国家选拔人才不以才学和德行为重,而看他是不是北方人,是北方人就用,否则就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连寇准这样的贤相都这样,可见赵氏祖宗定的那个规矩,遗毒是多么深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们的思想逐渐开明,比如宋真宗,他敢于打破祖宗定下的规矩,打算拜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相。
由于对南方人的偏见早已根深蒂固,时任宰相王旦(河北人)像被踩了尾巴那样叫起来:“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
王旦之所以极力反对,是因为王钦若一旦当了宰相,就与他平起平坐了,他耻于与这个“南方人”为伍。
宋真宗见宰相的态度如此坚决,也不好强行任命,直到十年后王旦退休(有说死后),才任命王钦若为宰相,这令王钦若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若不是王旦那个老匹夫,本人十年前就当上宰相了,他耽误了我十年青春!
被任命为宰相后,王钦若也便成了北宋南人为相第一人。然而,抛开地域歧视不谈,王旦当初反对王钦若为相,确实没什么不对,因为这家伙太不争气了,沦落为著名的奸相,导致人们对南方人的偏见更加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为什么要刻那么一块歧视性的石头呢?原因是他篡位登基后,继承的是后周的地盘,而后周的统治中心区域在北方,所以建国初期朝中重臣基本上是北方人,而南方是后来打下来的,那些“先来者”便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对南方人的鄙视和排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这种对南方人的歧视大概不得人心,所以王钦若被任命为宰相后,有人便把赵匡胤的那块石头搬离了宰相的办公场所。
从此以后,朝廷任命宰相再也不搞地域歧视,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以至于很快超过了北方人,而到了南宋则来了个大逆转——据统计,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南方人占了56人,北方人仅有6人。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朝廷重臣的任命方面打破了这种门户偏见,但并不意味着世界就和谐了,比如王安石变法,力主变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核心人物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等,都是北方人。
这仅仅是巧合,还是人以群分的“自然站队”,大概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