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 魏明帝曹叡为何生前就给自己起谥号?

2020-08-27 00:00:26 作者: 品读《资治通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

春,正月二月二十五日,山茌县上奏说发现黄龙。

高堂隆认为:“魏得的是土德,所以它的瑞兆是出现黄龙,应改变历法,换服装颜色,依靠神灵使政治清明,使万民耳目一新。”

明皇帝曹叡听从这建议。三月,下诏书改年号为景初,以这一月为孟夏四月,服饰以黄色为正色,祭祀牺牲用白色,一切按照殷历的规定。更《太和历》为《景初历》。

有司上奏建议,以武皇帝曹操为魏太祖,文皇帝曹丕为魏高祖,皇帝曹叡为魏烈祖,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孙盛曰:

谥号是用来表彰死者行为的,祭庙是留存死者的容貌的。从来没有在人活着的时候,先确立自己称祖称宗,没有去世而预先使自己尊崇显耀的。魏国的主事之官在此失当了。

[点评]

谥法是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这是封建社会一项最煞有介事的文字游戏。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秦朝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汉朝的时候又重新恢复,并且十分严格。

谥号不见得全是美称,也有些是恶称。人们希望掌权者畏惧身死之后的恶称,而不敢有恶行。不过,想法挺好,但现实中很难做到。比如说一个皇帝恶贯满盈,他儿子继位后,谁敢给老爸安个恶名?所以,只有名不副实的美谥,而没有名实相副的恶谥。当然,如果这个王朝被推翻了,那么新王朝可以给前朝的皇帝以恶称。

古代的谥号,可以说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定庙号与谥号是死后的事情。曹叡还活着,大臣竟然给他起谥号!孙盛责备说:“魏国的主事之官在此失当了。”其实,这件事大概率是曹叡自己指使的,如果不是曹叡亲自下手,主管官员便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提出这有诅咒嫌疑的建议。

曹叡为什么要这么干? 曹叡没有儿子(儿子夭折了),所以他对自己死后在宗庙里的位置,非常担心。眼下他有两个养子(他的侄儿),死后万一把他从祭庙中踢出去,改封侄子亲生父亲怎么办?于是索性在生前安排妥当,亲自拟定谥号,并确定万世不毁。人一焦虑,就耐不住心性,这可笑的小动作就做出来了。

事情就是怪,不知是曹叡有先见之明,还是他自己咒自己显灵,他刚定完谥号一年,就突然得病去世,年仅36岁。

公孙渊多次对魏国的宾客口出恶言,明帝打算讨伐他,命荆州刺史毌丘俭担任幽州刺史。毌丘俭上奏章说:“毌即位以来,还没有功绩可记载。吴国、蜀国都依靠山川险要,不是短时可平定的,不妨就以幽州地区目前没有战斗任务的部队,前往平定辽东。”

光禄大夫卫臻知道这种事后,驳论说:“毌丘俭的建议只是战事中的细小问题,不是统一天下的大事!吴国连年举兵,寇乱边境,而我们所以还是按兵不动,休养士卒,没有立刻去追讨边寇,实在是因为百姓疲劳的缘故。公孙渊出生在海边,相承已经有三代,向外安抚戎夷,对内加强战备,毌丘俭却想用一部分的军队,长驱直入,早晨到那里,晚上就想扫平贼寇,真是狂妄啊!”

明皇帝不听卫臻的驳辩,派毌丘俭率领各军队及鲜卑、乌桓,进屯在辽东的南界,以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于是发兵反叛,在辽隧县迎击毌丘俭。正遇到那时下雨十多天,辽水大涨,毌丘俭作战不利,率军退回到右北平。公孙渊从此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百官,派遣使者送给鲜卑单于玉玺,封拜边民官职,诱使鲜卑侵扰魏国边境。

蜀汉张皇后去世。

[注释]

这个张皇后是张飞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