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舞姿形象,是否源于处闻琵琶音的大唐?从敦煌壁画看

2020-08-27 01:07:41 作者: “反弹琵琶”

2.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是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的产物

自汉代以来,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便是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重镇枢纽,多个民族在这里或游牧,或农耕,或农牧兼营,既互相抢夺又相互融合。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奴隶主阶层在敦煌地区统治了近百年,吐蕃人在敦煌居住、往来,吐蕃的乐舞自然也在敦煌地区流行传播。

胡人反弹琵琶的舞姿经过敦煌画师的改造变化,男相变女相,矫健挺拔的男性身姿变成丰腴姣好的轻盈女貌,促使我们思考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多么不可思议。敦煌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是中原文化和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民族文化交流影响的产物。

反弹琵琶形象

3.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是中唐时期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追求

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唐时期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追求。开放和繁盛是唐代留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敦煌壁画对中原地区的封建礼教和西域文化进行了去芜存菁,既保留了汉民族文化的含蓄美,又不失洒脱放恣的情感宣泄。舞伎反弹琵琶时,左脚踏地,右脚前吸,身体前倾,手臂置于脑后,形态悠然,形体丰腴,造型优美。

看似身体各个关节都不在同一个运动轨道上,但是整体造型却异常和谐,同心同神,神经与肌肉之间产生了张力。舞伎琵琶弹奏的角度、眼波流转的方向、上身躯干的倾斜度、下肢足蹈的动势,甚至是身后帛带的飘动形态,都异常协调,使视觉化为听觉,动态活化了静态。这一造型通过不同部位的倾斜角度对称来完成重心的控制,达成了完美的视觉效果,到处散发着柔媚与欢娱,周身环绕着灵舞的细胞。

所以说,不仅琵琶作为一种舞蹈道具给舞伎形象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反弹琵琶的舞蹈姿态也让单纯的肢体舞蹈语言产生了突破且更富于变化。在敦煌壁画中,不仅有反弹琵琶的舞伎,还有反弹箜篌者,神奇飘逸,姿态优美,观者甚为赞叹。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景象结语

"反弹琵琶"是大唐的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是敦煌飞天的杰作,也是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的产物,有盛唐的雍容大气,有佛教的典雅清韵,有西域的恣意洒脱,也有敦煌人民的鲜活灵动。敦煌人民在本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外来多元文化,创造出了集多种艺术美于一身的"反弹琵琶",凭借着辛劳与智慧,在这片沙漠绿洲上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敦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