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用错了三人,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2020-08-27 22:36:39 作者: 诸葛亮一生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完美地阐述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虽然在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于诸葛孔明我们无法否定他,他有着旷世奇才,他有着气吞山河的胸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在武侯祠所写下的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悲凉,也让后世的人们感受到了其中无尽的凄楚。

诸葛亮27岁跟随刘备出山,从此卧龙岗上这条真龙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时刻,以荆州为根据地开始了逐鹿中原的雄图伟略,后来拿下西川作为了蜀汉政权的发源地,刘备也因此实现了他光复汉室的梦想,可是梦想成真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关羽的失误导致了荆州失守,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情,张飞被手下砍下头颅,刘备兵败夷陵,蜀汉王朝变得岌岌可危,诸葛亮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受命刘备遗志,开始了六出祁山的使命。

也许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马谡失街亭,魏延有反心,可是这些真的是最大的依据吗?各位读者何不想想马谡和魏延的下场都被斩首,诸葛亮死后蜀汉最大的军事统领姜维作为他的亲传弟子难道还要去怪乎马谡二人吗?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要说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便是他自身培养的人出了毛病,而这三人姜维大家都知道,那么剩下的两人又是谁呢?

首先来看姜维,姜维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上的接班人,更是得到后者的倾囊传授。从北伐结果上来看,尽管北伐军队赢多输少,但蜀国却陷入了穷兵黩武的窘境。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姜维用兵不知收敛所导致的,诸葛亮当年实行北伐是想以此为蜀汉求得生机,却不料继任者姜维会如此频繁地发动北伐。对此,老将廖化曾劝阻姜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只可惜姜维不听,最后在剑阁惨败于钟会之手。

除此之外,姜维在面对宦官黄皓专权之时,也没有与其抗争到底。《三国志·姜维传》注引《华阳国志》曰:“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可以看到,姜维担心自己惹祸上身,干脆主动申请前往沓中避祸。客观来说,姜维此举并没有尽到为人臣子的本分。

其次便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8岁时他的父亲就告诉他“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是他呢?在面对黄皓祸乱朝政时。他担任为行都护卫将军却对这件事情置之不理。纵容黄皓,在北伐事情上他非但不像他父亲殚精竭虑,而是带着一帮人反对。

在邓艾攻入蜀中之时,诸葛瞻曾领兵于涪县防守。有人劝说诸葛瞻应该据险而守,后者犹豫不决,致使蜀军延误最佳战机。此举也让邓艾顺利进入蜀中平原,从而间接导致蜀国的灭亡。

最后一人则是被诸葛亮称为“良才之士”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在处理政务上面确实有过出色发挥。但是诸葛亮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自己的接班人却因为北伐问题产生内讧。而且在关于黄皓的事情上也是和诸葛瞻一样爱答不理。

所以从整体来看,蜀汉政权的落败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这三人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度,所以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他治理国家的能力最强,治军能力则确实要稍微次之,而观人用人育人的能力则最差,可以说是形容得相当精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