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即宦官,但太监一职至明朝才设立的官职,由宦官充任,才逐渐成为了宦官的同义词。
从殷商就有“寺人”,到清末才彻底取消了太监的存在。在这3600多年的时间里,从先秦的假宦官嫪毐,赵高,到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宋代的童贯,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最后到清朝的李莲英,安德海,太监一直都是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赵高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灵光一闪,太监对于时政的影响,汉、唐、明三朝可以说是宦官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主舞台了。在这三个兴盛的朝代中,太监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的。
十常侍
1、东汉
相比秦朝赵高专政时的单枪匹马,东汉时期则是宦官集团独断朝纲的第一个巅峰。
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这让东汉的继承者们意识到 ,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单单皇帝一人是有些困难的。于是,在皇权和外戚斗争的催化下,宦官便进入了朝政的大舞台。
由于东汉后期皇帝继位时大多幼弱,皇权旁落。
此时的外戚、宦官与朝堂的士大夫,便成了东汉的政治三角。由于处于中华第一帝国时期,君臣双方的政治经验都不丰富,三角平衡很不稳定。外戚与宦官间虽轮流执政,但权力的交接之间往往会是血雨腥风。
虽然宦官集团抑制了外戚的一家独大,却无法控制因黄巾起义而壮大的地方军阀,最终,外戚与宦官在相互攻讦中同归于尽了。
李辅国
2、唐朝
相比于被袁绍带着家臣便被屠尽的东汉太监而言,唐朝的太监就显得威猛很多。
唐朝太监的起势是在唐肃宗时期,李辅国则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史上最为权势滔天的一位太监了。
因助唐肃宗登基有功,唐肃宗拜其元帅府行军司马、四方奏事,而在唐军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则又加封李辅国为殿中监,后又加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又任兵部尚书。
此时的李辅国掌握着兵权,朝政上更是大权独揽,冷待晚年的唐玄宗,谋害建宁王李倓,肃宗病重期间,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拥戴唐代宗李豫即位,被唐代宗拜为“尚父”。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辅国曾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引来猜忌,最终被夺了兵权。唐代宗派人于深夜将其刺杀,把头丢进了街边的水沟里。
仇士良
如果说权倾朝野的李辅国最终还是抵不过皇权,那唐文宗时的这位仇士良便不同了,同样的位高权重,但他能与皇帝兵戎相见。
这便是著名的“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头目仇士良,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大量的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唐文宗其后也被软禁,郁郁而终。
此后的权宦,几乎都手握军国大政,废立太子,而这一时期,皇帝更像是宦官集团手中的木偶。
最终朱温杀宦,唐王朝便与唐朝太监一同走向了灭亡。
大太监刘瑾
3、明朝
历史到了明代,似乎知名的太监越来越多,在朱元璋开大明帝国之后,就吸取过唐王朝灭亡的原因,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甚至不让太监认字。
但是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每日需要处理的事务逐渐增加,皇帝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朝堂之上,外廷文官集团逐渐在王朝的作用中凸显起来,一旦文官做大,皇权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棣将太监岗位提高了一个档次,还专门让太监学习认字,在朱棣的扶持下,以皇权、宦官、文官,三种微妙的平衡来推动明王朝的前行。
当然,为了避免唐朝这样的事件发生,朱棣严格控制,绝不让太监控制国家利器军队,而宦官集团虽然威风凛凛,但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一旦皇帝将权力收回,他们将一文不值。
因此即使强如“立地皇帝”(明武宗为“坐皇帝”)刘瑾,明武宗一句话就可以将刘瑾千刀万剐;“九千岁”魏忠贤,得宠时耀武扬威,哪怕是崇祯刚继位,依旧举手间便结果了魏忠贤。
当然,也正因为魏忠贤的倒台,朝堂之上只有东林党人的一种声音,朝政失去了平衡,大明朝也已是日薄西山。
魏忠贤
太监最为封建时代所特有的一种身份,在太平时代能够本分的服侍皇族,但乱世时代却也总能见其作妖,追本溯源,还是其特殊的生理原因导致其后天形成的异样人格,好在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