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谓是蜀汉的掘墓人、刘关张的克星

2020-08-28 11:19:18 作者: 陆逊的“示弱

陆逊字伯言,出生于公元183年,这一年十常侍权倾朝野,太平道张角正准备起义,正是天下大乱的前夕。而刘备此时还在涿郡结交豪杰,似乎其日后兄弟三人败亡的命运,在陆逊出生时就已经注定。少年当家

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早年丧父,在其十二岁时,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抵御孙策失败后不久病逝。家族中原先跟随陆康的一百多人,有半数都死于战乱和饥荒,陆康只留下一个幼子陆绩在世,而陆逊比他这位叔叔还要年长几岁,只好暂时身居族长之位,为其支撑门户。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却要调节处理家族中的大小事务,难以想象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艰难。不过陆逊终究还是扛了下来,逐渐成为一位风度翩翩的儒雅书生。

在公元203年时,年方二十一的陆逊便被孙权看中,命其担任海昌县令一职。海昌近几年天灾不断,陆逊先是开仓救济百姓,之后组织督促百姓务农自救,深受海昌百姓的爱戴。当时许多人因为交不起赋税或者为了逃避战乱,从而选择归隐山林,凭借着海昌民众的信任,陆逊很快就将那些隐居的百姓劝回家中安心生活。三平叛贼

当时山贼头领潘临,率众在会稽一带作乱,当地官府很久都没能将其剿灭。陆逊在治下的百姓中招募壮士,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第一次练兵便以实战开始,在陆逊这位书生的带领下击败潘临大获全胜。

鄱阳的贼兵头子尤突劫掠百姓,陆逊带兵的第二次战斗,便是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剿灭。此战击杀敌人数千人,让陆逊名噪一时,凭着两次剿匪的战功,陆逊被封为定威校尉,在利普一带屯兵修整。

而第三次陆逊独自指挥的战斗,则彻底让他声名远扬。当时曹操那边招安了东吴丹杨的山贼头目费栈,让他煽动山越作为内应,孙权便派陆逊率军前去征讨。

只是贼人众多,而陆逊的士兵却很少,于是陆逊便使了一出疑兵计。围绕山谷在四周立起众多牙门旗,又设置许多战鼓号角,在夜晚时吹号击鼓,命部队四处攻击。叛军们听到鼓声如雷,又见四处受敌,全都以为是孙权大军来袭士气全无。最后叛军被陆逊一举击溃,俘虏众多,陆逊又在其中挑选壮士数万人。示敌以弱

但是这个小舞台,并不能让陆逊真正大展身手,直到东吴和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陆逊才迎来发光发热的机会。

荆州四通八达,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孙刘联手将曹操赶出荆州之后,孙权扶持刘备立足荆州。只是日后刘备攻占了益州后,孙权数次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一直不肯归还。最后孙刘双方几乎就要打了起来,只是曹操进军汉中,担心失去汉中的刘备于是同孙权讲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之后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大败曹军支援部队,援军将领于禁投降,庞德身死,曹仁依旧坚守城池。曹操此时在汉中作战,无力援救,于是在荆州上面大做文章,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刘备,以解樊城之围。于是吕蒙献计给孙权,自己假装生病返回东吴,关羽必定放松警惕,撤走防守东吴的军队,全力进攻樊城,然后再率军悄悄夺取荆州。

不过陆逊也想到了这个计划,在吕蒙路过领地时献计于他,吕蒙不禁称奇,于是向孙权推举陆逊前往前线代替自己的位置。

陆逊上任后,就开始示敌以弱,写信给关羽说自己对其仰慕已久等等恭维之话,正对关羽的胃口。这一战术立竿见影,关羽将部队全都调去进攻樊城,荆州内部守备极其虚弱。吕蒙和陆逊见时机成熟,一路袭取城市直奔夷陵,断绝了关羽同刘备之间的通道。腹背受敌的关羽只好败走麦城,被东吴军队伏杀。火烧连营

刘备失去了荆州和兄弟,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要征讨东吴,召张飞前来同主力会和。没想到张飞平日里暴而无恩,终于他的部下忍受不了,于夜晚趁张飞熟睡之时将其杀害。旧仇未消又添新恨,孙权遣使者求和被刘备拒绝。

陆逊在此危难之时,被孙权封为大都督,率五万东吴士兵抵抗十万蜀军。陆逊又开始了他一贯的做法,先是示敌以弱,全面后撤引诱刘备率军深入,将狭长的山谷全部送给蜀军,蜀军于是摆上了一字长蛇阵。陆逊的节节败退自然被部下所不满,孙恒被蜀军围困求援时也拒绝支援,战争结束后才知道一切都在陆逊的掌控之中。

直到盛夏之时,两军对峙长达半年之久,陆逊改变了以往一直避战不出的战术,命先头部队同蜀军交战,却首战失利,诸将表示不满,陆逊却说:“我已知晓破敌之策。”

令将士手持火把,在烧掉一个蜀军营地后发动了全面反攻。这一把火连烧四十多座蜀军营地,恰似当年周公瑾在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蜀军瞬间土崩瓦解,死者不计其数,物资器械全都被烧得一干二净,尸骸顺江漂流而下。

刘备虽然逃回白帝城,只是从此一病不起,每想到自己栽在了一个文弱书生的手里,导致让蜀军大伤元气,便感到十分惭愧。直到次年四月时,怀着对陆逊的怨恨逝去,刘关张兄弟三人的败亡,全都间接和陆逊有关。

陆逊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儒雅书生的感觉,其用兵之道将“示之以弱而迎之以刚”运用到了极致。适时的“示弱”是高境界的人生智慧,或许和陆逊十二岁时便开始管理家族不无关系,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个软弱的人,反而恰恰是是一种豁达,更加能彰显他的胸襟。一往无前固然是英雄气概,但隐忍何尝不是成功的捷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