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发展到了后期,朱元璋占据应天(南京),势力逐渐扩张。此时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北方还有蒙元势力。其中位于苏吴地区的张士诚,最为特殊,因为此人最终被朱元璋俘虏,宁死不降,绝食而亡。张士诚和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他宁死都不愿进食呢?1964年,苏州挖开“娘娘墓”,出现了一块罕见的碑文,解开了其中原因。
关于朱元璋和张士诚,很多史料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张士诚也是穷苦出生,父亲死的早,张士诚作为长子,为了让母亲和三位弟弟有饭吃,他开始贩卖私盐。随后发生了红巾军起义,张士诚带着三位弟弟和盐帮的几百兄弟,趁势起义,以高邮湖为屏障,盘踞于此,后来又迁到平江(苏州)。
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后,开始攻打张士诚,此时,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被徐达活捉。张士德是张士诚的亲弟弟,也是张士诚手下最勇猛的战将,同时也是张士诚的“智囊”。张士德被捕,张士诚犹如断了一只臂膀。
张士诚的母亲守寡,带着4个儿子,最疼爱的儿子就是张士德。上文说的“娘娘墓”,乃是张士诚之母曹氏的墓,因为曹氏死的时候,张士诚已经称王,所以自己的母亲被称为娘娘。再加上张士诚在苏州等地非常受百姓爱戴,因此张士诚母亲曹氏的墓,被称为“娘娘墓”。这位曹氏是怎么死的呢,她是突然猝死的,准确地说,当得知朱元璋杀掉张士德后,曹氏难以接受,突然气死了。可以说,张士诚的弟弟被朱元璋所杀,张士诚的母亲也因此事而死,这就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的“深仇大恨”。
娘娘墓旁,有一块非常罕见的小石碑,碑文上的字迹很浅很模糊,或者说这不是专业石匠所刻的石碑,而死普通的文人用刀具自己雕刻的。有学者分析,这个石碑是朱元璋称帝后,苏州的部分文人,为了缅怀张士诚,私自刻的石碑,埋在娘娘墓旁边的。
这个石碑前面介绍张士诚和他的母亲曹氏,文字末尾有一行字:“欲除廖寇,复杀朱贼,以慰母弟。”张士诚的母亲和弟弟都因朱元璋而死,他杀“朱贼”可以理解,除“廖寇”是啥意思?实际上,“廖寇”指的是廖永安。廖永安堪称“朱元璋麾下第一位是水军将领”。
当年朱元璋占领滁州,一路南下,因为手下的兵将都是“旱鸭子”,吃尽了元朝水军的亏。而正在此时,常年在巢湖的廖永安,带着弟弟廖永忠和俞通海来投奔朱元璋,并且带来了一万水军,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朱元璋因此对廖永安非常信任和喜爱。而廖永安的结局非常惨,他被张士诚囚禁8年而死。
廖永安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后,带领水军“操舟若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随后攻打张士诚,因为后军不继,船只搁浅,被张士诚擒获。朱元璋一心想救回廖永安。但此时,陈友谅自立为王,沿江而下,打算灭掉朱元璋。朱元璋分析形势,认为当前最大的威胁乃是陈友谅,于是便放弃和张士诚的纠缠,集中精力攻打陈友谅。陈友谅势力太大,朱元璋和他打了多年。 在“鄱阳湖之战”后,陈友谅被一箭射死,朱元璋才缓过气来,收拾张士诚。恰巧,徐达战常州,活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此时离廖永安被捕,已经过了8年。据《国朝献征录》记载:
士诚欲降之,永安不屈,遂拘囚。后徐达援常州,士诚弟来战,达遣王玉击败擒士德,上喜曰:士德士诚谋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张氏之成败可知矣。士德母痛之,议归永安以易,上不从,士德死,竟不获归。
简要的说,八年前,张士诚活捉廖永安,爱惜他的才华,想招降廖永安。但廖永安宁死不降。张士诚知道廖永安对朱元璋的意义重大,就一直关押廖永安,并没有杀他。八年后,张士德被徐达活捉,因为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哭得太伤心,张士诚便派人向朱元璋提出:用廖永安来换张士德,相当于交换彼此的高级俘虏。
朱元璋虽然希望廖永安能回来,但此时朱元璋的水军经过多年发展,廖永安已经不是不可替代。但张士德是张士诚的亲弟弟,又是张士德的“谋主”。朱元璋认为这次“交换俘虏”不划算,便没同意交换。后来张士德死在了朱元璋的军中,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受不了打击也死了,所以张士诚十分气愤,要先杀掉廖永安,然后再找朱元璋报仇。
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好言劝降,张士诚认为朱元璋对他有“杀母杀弟之仇”,一顿痛骂,最后绝食而亡。
一块石碑,牵出如此多的往事。有学者称:廖永安虽然死于朱元璋称帝之前,朱元璋还追封他为公爵,可见朱元璋确实十分喜爱廖永安。但在利益面前,朱元璋并不愿意拿张士德去交换廖永安,这才导致廖永安被杀,朱元璋对兄弟(廖永安)真狠。而张士诚,因为母亲和弟弟的死,对朱元璋恨之入骨,至死不降,绝食而亡,也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