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

2020-07-16 13:22:26 作者: 硬笔书法第一

在贫穷却美丽的大巴山深处,五岁的庞中华与几十个农村孩子一起,在一座土地庙里怯生生地开始了他的“学堂"生活,第一堂课就学写字。童年时代留给他最强烈印象的是班主任袁老师的那支钢笔。

那可是大巴山偏僻山村唯一的钢笔啊!袁老师平时将钢笔别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亮闪闪的笔挂,多神气哟!当袁老师写字的时候,庞中华悄悄站在一旁,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那铮亮的钢笔尖如何在纸上划过,如何留下那流畅而轻盈的线条,多么娟秀而美观的字体。

笔套是用赛璐珞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圆孔。 多么神奇的笔啊!看着漂亮,用起来方便,完全不像自己所用的毛笔,每天都得在碗底磨墨,稍不小心弄得书本和衣服上都是墨迹。

可是,山村的孩子哪里买得起钢笔。

他用镰刀砍一枝拇指般粗的斑竹,截成半尺来长,一头削得像钢笔尖那模样,中间破开一道小缝,沾上墨水写字,那线条细细的如同钢笔尖写出来一般,乐得美滋滋的,还不罢休,再砍一节粗点的竹管,作成一个笔套,套住笔杆,别在小汗褂的口袋上;骑上牛背,得意洋洋地走过村头,走过同学们面前。

那时,在农村孩子心里,钢笔代表了知识、学问、聪明和智慧。袁老师在班里把庞中华表扬了一通,说他很会创造,将来长大了还可以给祖国造飞机、造先进机器呢!然而,袁老师一定没有想到,这个赤着脚丫、用竹管削出钢笔的农村孩子,在此后的岁月里,竟和钢笔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一年后,这个孩子走出大巴山,来到重庆,从他慈祥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生中第一支真正的钢笔。他捧着钢笔,两眼放光,高兴得跳了起来。夜深了,他仍无法入眠,还在灯下反复摆弄着钢笔,爱不释手。他拿出一本红色日记本,用这支新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崭新生活的一页。

庞中华在重庆读完了中学、读完了重庆建材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然后收拾行装,来到了华北地质勘探队,再一次回到大山怀抱:

时光在深山里静静地流淌。

静静流淌的时光有一天突然被彻底打破一在一个 初夏的傍晚,庞中华发现自己深深地迷上了写字。一开始,他利用当时无法逃避的政治学习的机会,用钢笔一篇一篇抄写报纸上的文章,一页一页描摹报纸上和各种不同字体。方块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字型结构上的千变万化,强烈地吸引着这个年轻的地质队员前去探索。

在中国,钢笔是亿万人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却没有一本钢笔书法字帖。

庞中华为自己这一宏愿所激动、所鼓舞,并不可抗拒地被推进一个新境界。他千方百计找来所能看到的毛笔字帖,用钢笔描摹王、赵、颜、欧、柳各种字体,细心钻研毛笔与钢笔在汉字结构上的共通之处,探究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美感如何在现代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中得以传承。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这个地质队员的探索与追求即使不算“ 逆时代潮流而动”,至少也是“不务正业”的典型。偶尔他也怀疑过:一个普通地质队员的双肩,能否胜任那个庄严的使命?但他知道,他要走的道路只能是向前、向上,即使肩上压着沉重的担子也是如此。

他努力克服着现实环境与他的理想间的巨大落差,一边兢兢业业地从事与书写毫无关系的地质勘探工作,一边在地质队流动帐篷里坚持读书、习字,累了就在弯弯的山路上跑步....

华蓥山、峨眉山、大青山、大别山、太行山、王屋山......在寂寞的深山里度过了十五年后, 庞中华再一次走出深山,怀里揣着他的第一部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 ...

作为第一批硬笔书法从业者,庞中华的书法刚开始并不被人认可,他曾经跑了很多家的出版社,都不愿意给他出版,最后还是在文怀沙老先生的推荐下才有人给他出版了。

不想他的字却得到了书法爱者的一致好评,一炮走红,在之后的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独占鳌头,成为硬笔书法的领军人物。当《谈谈学写钢笔字》成为一本热销书时,当庞中华端坐在中央电视台绘声绘色讲解硬笔书法时,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报道了庞中华其人其事时,一场裹挟着亿万人热情的学习风暴,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他成了亿万中国青少年的偶像。人们看到这个偶像擎着中国硬笔书法的大旗一路走过来,身后一派丰收景象。人们也看到了荣誉留在他身上的印记:因长期刻苦练字,他的右手中指的几个关节明显变形,粗大而拱起的指头,握笔处一层厚厚的茧子.. ...

进入千禧之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家看到了更多优秀的古碑帖,庞中华也逐步跌出“神坛”,甚至很多人对庞字抱有意见,甚至流露出一股鄙视,侠客认为这十分不妥。庞中华的字参合了隶书笔法,让厌倦了华文等打印体的初学者,更能眼前一亮。我认为庞字不仅可以学,更多的是学习庞先生的那种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