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贵有自知之明,熬得住打得通便是成功

2020-08-29 09:16:10 作者: 曾国藩:人贵

在读书治学上,曾国藩有一“耐字诀”,即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绝不罢休,切忌好高骛远,以速取胜。

曾国藩认为,学问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锢蔽矣。”

01 熬得住打得通,便是成功

曾国藩的“耐”字中有“困知勉行”,努力发奋的意思,只要能熬得住,打得通,便是好汉,便是成功。

同治五年正月,他在给正在练字的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造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认为,任何事情遇到困难才能获得真知,每件事都要做到身体力行,不可追求成名太快,见效太快。

他告诉儿子,每天要练习写柳字一百个,逢单日用生纸临写,逢双日用油纸摹写。临写要徐缓,摹写要快捷,专学它字势开张的地方。

几个月之后,手越来越笨拙,字越来越丑,意趣越来越低,这就叫做“困”。困的时候切莫中断,熬过这一关,便会有少许进步。

再进步,又再遇到困难,再次熬过来,再次发奋,自然会有通达精进的时候。

不仅是练字,凡事都有极其困难的时候,能够弄得通的就是好汉。

现在,许多人读书总是贪多求快,今天拿本书来乱翻几页,明天又翻开另一本书浏览几行,结果功夫花了不少,知识却学得零零碎碎、不成系统,这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

02 读古文古诗,当先观貌后观神

大凡大家、名家的作品,必然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其他人迥然不同。只有做到面貌和神气都和古人不相同,才能被推为大家。

作诗文也是这样,如果不是面貌和神气都和别人迥然不同,就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如果做到了面貌和神气都和别人迥然不同,然而后人再读他的作品,不能看出他的面貌,领悟体会他的神气,那就是读者的见解不够了,并非作者的过错。

所以,读古文古诗,就应该先辨认作品的面貌,然后观察它的神韵,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分清楚流派了。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某人学的某家,大多是道听途说,属于扣盘扪烛一类,不值得相信。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不会附和众人的议论。

03 人贵有自知之明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的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称之为明,可见有多少人是不容易自知的;把自知称之为明,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曾国藩教导儿子曾纪泽,君子贵在有自知之明,不要附和别人的议论,就像做学问一样,认真辨认作品的面貌,然后观察它的神韵,假以时日,苦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

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

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一定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一条颠仆不灭的真理。

04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和回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和回报。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百灵鸟,为了不用劳动轻松得到虫子吃,它愿意用羽毛换虫子。结果,当最后一片羽毛也被拔下来换了虫子后,没有羽毛,它连基本的飞翔都办不到了,他既不能再拿羽毛交换到虫子,也不能自己飞着去找食物,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条。

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他告诫儿子们:“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他经常写信为两个儿子讲解写作之法。从讲解唐朝文章的另两家到湘乡修订县志,再到著文之法,一位父亲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著文练字是这样,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有付出才会有所得,人生从来没有不劳而获。大多数人都想找到一条快速通往成功的路,但是却不明白做每件事情都必须老老实实地通过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要想取得成功,千万不要把精力放在侥幸心理上,而是要更多地付出才能取得。

也许那个目标十分艰巨,并非很快就能取得,但是收获可以使人忘却不快的往事,让人对前景充满信心。

想想那即将收获的丰硕果实,再艰苦的工作也会变得惬意起来。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世上收获得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