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国外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的历史是如此简单和单调,很多欧美国家的历史基本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中国的历史不只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比如日本史,基本是一部大和民族的历史,英国史则是一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历史,法国人则是一部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只有德国例外,涉及到欧洲中世纪的核心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容后再叙)。
那么,如何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就是一个难题了。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分法,我们的历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古代与近现代,显然时间跨度不成比例——古代过长、近现代过短。所以学术界又把中国古代史分成几个小断代,是为:远古、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之所以这样把不同的朝代放在一个小断代里研究,既有史料相近的原因(先秦对甲骨文、金文的依赖,隋唐对敦煌卷子的依赖,明清对地方志、档案的依赖,都具有断代内部的共性),也有制度、沿革、社会形态近似的原因,比如“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
所以秦汉史的研究也自然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秦汉史”,这三个字看上去只有“秦代”和“汉代”两个朝代,感觉十分单薄,似乎不具有一个专门研究的断代必要。但是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其单独研究的必要性。一是她实则包括秦国史、秦朝史、西汉史、王莽新朝、东汉史五个细分朝代,绝非字面上的秦、汉两个朝代的意思;二是秦汉史与其他断代比起来,实则跨越的时间非常长——就算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算起,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截止,也有221+184=405年,这不亚于任何一个断代,而如果向上追溯秦国史、向下延续到曹魏称帝的公元220年,则恐怕其跨越的历史则无出其右了。
每个断代都有每个断代的独特性,不仅为我们留下历史、文化在物质、精神上的遗产,而且都会在当代中国人身上留下痕迹。比如说到独裁、专断,你不能否认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是其滥觞;再比如谈及饮食,我们有必要知道核桃来自张骞出使西域,而蔗糖在唐朝由印度传入,西红柿、土豆、辣椒直至明朝才从拉丁美洲传入中国,知晓这些,便能很容易理解我们的古人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喜欢交流交往的。
那么,秦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秦汉的历史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概括的说,是有物质、精神、制度三个范畴的遗产。
物质上,张骞出使西域,给我们带来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等十几种植物,这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而那些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宝,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据说市场价值是一个兵俑10亿人民币,想想偌大的一号坑,该是多大的财富啊!
精神上,秦汉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单单楚汉争霸一段历史就产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破釜沉舟”“暗度陈仓”“四面楚歌”,比如司马迁、班固为我们写出了《史记》《汉书》,记载了上古至王莽这一漫长时期的历史,比如刘向、刘歆为我们整理了先秦典籍,让我们看到了《论语》《老子》等重要作品……
制度上,秦汉开创了治理复杂帝国的典范,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将分裂的战国合而为一,虽然楚汉之争和汉初在郡国并行问题上有所反复,但最终确立了偌大东亚帝国的统一格局,中央能够有效地管理地方,同时期也只有罗马帝国可以望其项背,所以秦汉与罗马的对比研究一直是个热门的研究话题。秦汉在中央施行了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施行了郡县制,后代的县级单位也基本在秦汉时代的2000个县的范围内,管理幅度十分稳定。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国家的朝贡贸易体系也基本在秦汉时代完成,周边王国的国王无不服膺秦汉帝国皇帝的上国地位,以致后来的中国人无不以“强汉盛唐”而自豪于世界。
更为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记载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里的秦汉时代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动容、唏嘘,他们的身上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