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古代人怎么解决解手问题?古代“厕所文化”的发展

2020-07-16 21:08:18 作者: “人有三急”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避免不了有三急,"人有三急"在古代指的是尿急、便急和屁急这三种身体会出现的紧急代谢情况。经过后来文化的演变,"人有三急"这句话就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比较紧急的事态。古代的俗语中的"人有三急",虽然听上去有点不文雅,但是三急的情况每个人都会出现的正常的反应了人身体上的生理需求。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再差也不会差到没有厕所解决生理问题的地步,所以在面对"三急"问题时,现代人都没有太多的障碍,可是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本身落后以及科技发达的程度比较低,对于官员或者平民百姓来说,上厕所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统一的手段就是"蹲坑"。"蹲坑"在古代是拿不出手的词语,十分的不文雅,所以古代人就用"出恭"这个词代替古代人的"蹲坑"也就是大小便。

对于"蹲坑",从古至今的发展,一定不是一下子就发明了现代的蹲池或者是马桶,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也在无时不刻的进行换代更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厕"的历史,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茅厕名称的演变:从先秦时期,厕所的名字呗称为圂,原因是当时的厕所被建造在 猪圈之上,想出恭的人就需要爬上猪圈并且蹲在上面,落下的便便随即掉落在猪圈中,这种方法容易清扫,但缺点是爬上猪圈上厕所危险系数比较高,一不留神就可能从猪圈上摔下来受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厕所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霸藩"、"圊"、"轩",虽然名字发生了改变,但是如厕的实质还是不变。

厕所的改进到了秦朝才有了质的飞跃,秦朝的人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厕所的形状以及科学性也提升了不少,秦朝人将大缸埋入土坑中,并且设置木板以便双脚踩踏,缸中加入清水,从身体里掉出的污秽之物通过木板中间的缝隙掉入清水中,这种厕所的发明给当下的百姓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是这种厕所有一个缺点就是如厕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也就是现代人讲的"压水花",如果这种技巧掌握的不好,很可能就会让脏水喷溅的到处都是。

汉朝的厕所相对于秦朝就要文明了许多,汉代"蹲坑"的"坑"口径有一个明显缩小的趋势,这大大减小了小孩或者老人因为腿脚无力,扎进粪坑的几率,虽然大致的形状没什么改观,但是这一点的改进无疑是成功的。

最后到了唐代,公厕每个坑位之间出现了隔断木板,这一举动也预示着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一举动成功的避免了多人同时如厕时的尴尬。也预示着古代的"厕所文化"达到了巅峰。

无论是古代的厕所还是现代的厕所,都有类似之处就是解决三急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厕所的外形和使用功能也在不断的趋向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