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起元(1565年——1628年),应天府江宁(今南京)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遁园居士。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乞退后,筑遁园,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七次诏命为相,均婉辞之,卒谥文庄。著有《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说略》等。
话说,在顾起元的《客座赘语》,收录了不少关于明朝的世俗小事。虽然,这些对于明朝人来说并不新鲜,但于现代人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具有研究意义的宝贵资料。
第一个:回民。
几年前笔者有幸去过一次南京,对清真安乐园饭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是我这位外来人,连当地人都认同菜馆的地道口味。那么,回族究竟是何时开始进入南京的呢?《客座赘语》里有着比较详实的记叙。
早在元朝时期,就已有不少来到中原的西域人选择在南京落户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回族人。众所周知,回族人的饮食习惯与汉人截然不同。为了满足饮食需求,所以,这些回族人自然要开设大量的清真饭馆,供无法食用猪肉的回民食用。
回民食物口味独特,受众逐渐扩大到其他百姓,迅速风靡南京。《客座赘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明万历二十年的人口普查中,江宁县的总户数达到三千二百户,其中,包括九千余名回族人。在分析这一数据时,书中更是提到:回民的数量在与明朝开国之初相比,已“十不逮一”,也就是仅剩当时的一成。
如果,用这个比例来计算,大体可以估算出洪武年间南京江宁县的回民数量在十万以上。别看十万人口不算多,但若结合其它县的回族人,那么,南京的回族总人口数就非常可观了。所以,可想而知的是,在当时的南京餐饮业中,回民饭店还是有一定占比的,或许比现在回民饭店的数量还要多。
回族饮食文化在南京开枝散叶,自然让一些“老字号”的餐馆成为了经典。
第二个:脆枣。
枣这种水果现在随处可见,但是,“堕地辄碎”的枣,估计很多朋友听都没听过。《客座赘语》收录了一些“珍物”,所谓“珍物”并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而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然而,从《客座赘语》记载的南京土特产中,出现了不少现代南京人都不知道的食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南京大学文学系博士程章灿表示:每个地区的土特产并不是固定的,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所以,明朝时期南京地区的不少特产,都已随着时间消失了。当时,姚坊门出产这样一种枣子:长可二寸许,肤赤如血。枣子的颜色大多是“肤赤如血”的,这倒没什么出奇的地方,可符合“长二寸”这一标准的,恐怕只有今天新疆地区出产的红枣了。
更令人感觉神奇的是,“实脆而松,堕地辄碎”。倘若,这个形容是用在瓜类身上倒是不足为奇,可是,这样的枣子却真是前所未有的。
既然是特产,那么,出产的条件自然比较苛刻。
根据《客座赘语》的记载,只有在吕家山“方幅十余亩”才能见到这种枣子,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栽种。“惟吕家山方幅十余亩为然,它地即不尔,移本它地种亦不尔”。所谓物以稀为贵,只能在这巴掌大的十亩地里种出来的枣子自然比市面上的其他枣子更加名贵。
除了枣子之外,《客座赘语》还收录了不少明代南京人的土产和饮食习惯。例如,当时的南京人喜欢用银杏果泡茶,据说这样泡茶能让茶的香味更加清爽,看起来也更加美观。遗憾的是,现在这种风俗已经失传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尝试。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莫愁湖,还出产一种“巨如壮夫之臂”的藕,据顾起元所言,这种藕吃起来既甜又脆,水分十足,嚼过之后不会留下渣滓。“江南所出,形味尽居其下”,哪怕是江南地区特产的藕,其口味和口感也没法与这种藕比肩。
第三个:酒文化。
如果,你是个喜欢浅尝几杯的酒客,又恰好生活在明朝时期的南京,那么,恭喜你,你将会得到其它地区享受不到的口福。估计顾起元是一名嗜酒如命的人,否则在《客座赘语》里也不会出现这么多关于酒的描写了。
作者在书中对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酒进行了品评:
“计生平所尝,若大内之满殿香,大官之内法酒,京师之黄米酒,……绍兴之豆酒、苦蒿酒,高邮之五加皮酒,多色味冠绝者。若山西之襄陵酒、河津酒,成都之郫筒酒,关中之蒲桃酒,中州之西瓜酒、柿酒、枣酒,博罗之桂酒,余皆未见。”
这些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生动了,如果,不是一名经常饮酒的爱酒之人,恐怕连这些酒的名字都记不住,更别说,将所有酒摆在一起点评一番了。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到燕京之后,南京虽然已不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但仍是一座庞大的经济城市。
以至于,南京的酒客是非常讲究的,他们不会喝劣质酒迁就自己。在明朝晚期,市面上出现的酒水质量越来越差,不但酿造工艺不符合要求,不少不良商家还在酒里掺水,让香味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南京的士大夫们就干脆在家里自己酿酒。
据顾起元所言,大街上卖的酒水要么味道寡淡,要么气味浓重,就像泡得不匀的茶一样,而且,市面上的酒均有一种苦味,很难喝出精细的感觉。如果是贩夫走卒牛饮,倒也无所谓,但这种酒根本无法匹配士大夫饮酒的清雅之风。
顾起元一生尝过三十三种美酒,这些美酒无一例外全都是顾起元的好友或当地的士大夫自己酿造的。从这里我们亦能看出,明朝时期的士大夫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毕竟,酿酒这一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寻常人想要掌握其中的门道,势必要进行无数次的尝试。
明朝的士大夫能酿出比市面上的酒更优秀的美酒,说明他们比酿酒工更精通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