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秦为何连续六朝,代代明君?难道真的是运气好吗?
文/福尔摩小登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在西汉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大意是是,秦始皇继承了秦国先代君主奋发图强的意志与基业,一统天下,横扫六合。
其中的“六世”,指的是秦国的“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君主”。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秦国自秦献公始,便没有出现过昏君。如果再加上秦始皇,秦国的一统天下,完全就是八世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
在整个战国时期,一个国家能够出现一两个明君已经很了不起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为什么能够连续出现如此多的明君圣主呢?
一、生于忧患,穷则思变
秦国地处西域边陲,秦人的祖先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分秦地,后来因为秦襄王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被封诸侯国。秦国无论是从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比东方六国弱很多。在东方六国眼中,秦国就是个不足为虑西方蛮夷。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虽然成为春秋五霸,但其实力仍然很弱。被中原大国晋国、南方楚国夹在中间,时刻面临着被灭的风险。在战国时期,又被新崛起的魏国,打得差点亡国。丢失河西之地近百年,连函谷关这个秦国门户都被夺走。就这种国家局面与险境,逼得秦国君主不努力不行。
秦献公即位后便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国力有了些许提升,但也没能夺回函谷关,打通秦国东出的道路。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即为,才正式让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的路。
经受上百年的欺压与屈辱,秦国东出,灭亡六国。已经成为秦国所有臣民的精神目标,也成为历代国君的精神信念。
二、秦国择君制度与王室教育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王位的继承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王朝的传承。秦国国君的传承制度是择君制。在《公羊传》中写道“何以不名,秦者,夷者,匿嫡之名也……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
秦国不同于山东六国,受宗法礼仪影响较弱,被称为蛮夷。当时的中原各国,在君主继位上都严格遵从宗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秦国却是“择勇猛而立”。
秦国国君的位置继承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竞争,所立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年龄、阅历和能力。在秦国历史上的许多国君传位,在自己年老,儿子未长大的情况下,大多都是将自己为君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哥哥)而非儿子。
这种做法,就避免了出现,君幼母壮、权臣出现以及外戚干政。同时也保证了被选的君主能力心智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比如,秦武公去世后立其弟德公即位,秦宣公有九子,均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有七子,同样传位于弟弟秦穆公。
穆公之前的择君传位,让秦国奋发图强,东出六国的意志与梦想得到稳固的。秦穆公以后,开始立太子,在君位传承上虽然大多都是父子传承,但依旧保持着择优为君的制度。比如秦武王死后就将位置传给了更优秀的弟弟,秦昭襄王。
同时,秦国历代国君十分重视王室教育。培养的储君也十分优秀。这些更是大大提高了明君出现的概率。
三、依法治国的理念
对于商鞅变法,大家对其的认识大多在,强军强国上面。但其最大的功绩是将依法治国的思想渗透到了秦国统治者的思想理念中,并令统治者受其约束。实现法治,而非人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讲的是,太子赢驷犯法,商鞅欲处决,理由是法令大于天,但由于赢驷是储君,最后处决了他的老师。
商鞅强烈要求并成功处决了太子老师。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影响也是相当深远,在孝公变法后,大秦尊重法家思想,坚持依法治国。历代国君的言行举止,也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管理下,秦国国君在治理国家上面基本上也出不了大错,稳固了国家统治。
四、总结
秦国历任国君多贤明的原因,绝非上天眷顾,运气好而已。多年的屈辱让秦人骨子中拥有奋发向上的思想,在君主的选择上,任贤不任嫡。同时商鞅变法中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制度更是让秦国国君不再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