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频繁动武太烧钱
北宋一朝,深受“三冗”的毒害:冗官、冗兵、冗员。所以,尽管宋代经济发达,但因其被“三冗”所拖累,仍然是“积贫积弱”,所以,再挤出仅有的银子去平乱,实在不划算。
动用武力不仅太烧钱,还容易引起后遗症。比如,一些将领为了贪冒战功,很可能会滥杀无辜;一些士卒为了中饱私囊,很可能会烧杀抢掠。
这些行为,都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成为王朝的心病和永远填不上的窟窿。
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不会像唐末黄巢起义那样不可收拾。
通过招安,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仅不再作乱,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
而关于宋江在历史上有没有去征方腊这一点,我们刚才提到的大臣侯蒙,曾经向皇帝上奏说:
“宋江以三个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东都事略》)
以宋朝皇帝热衷于招安并“以暴制暴”来看,宋江参与到了平方腊的战役,是非常有可能的。
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曾经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论盗》)
“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水浒传》中好汉们的最终结局,不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三、宋江被招安的必然性
刚才我们从北宋朝廷的角度,分析了为何皇帝们喜欢招安。下面,我们再从梁山好汉们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何宋江必然受招安。
1、招安是一条人生上升通道
宋朝有一句名言:“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鸡肋编》)
先落草,再招安,后做官,这几乎成为宋代庶民走向“人生巅峰”的独门上升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宋朝实行招安的初衷,不是出于对起义者的深深同情,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消灭其他的匪盗,以达到“以乱治乱”的目的。
而为了吸引宋江们受招安,朝廷当然要开出合适的“价码”。比如,赦免他们的所犯之罪,同时给予加官进爵。
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种比较低级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追求成就、获得他人尊重、达成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所以,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是向往被招安,进入到宋朝“体制内”的。
通过招安,宋江们不光撕掉了罪犯的标签,而且还成为了“官”,获得了被社会重新认可的新身份。
而只有公孙胜、鲁达、武松等少数世外高人或早已淡泊名利之人,对招安冷眼相看。
还有,在梁山上,尽管宋江标榜“忠义”二字,但殊不知,“忠”与“义”往往不可得兼。封建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忠君。为了彻彻底底的忠君,就必须放弃兄弟之间的“小义”。这也是最后宋江毒死李逵的深层次原因。
2、招安也是梁山事业的最好结局
我们从历史和小说两个层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在历史上,宋江被招安是其最好的归宿。
宋江曾以一支精干的力量横行河北、山东,官军数万莫不能当,但张叔夜仅仅用简单的谋略就将其逼降。
很显然,这只能说明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军,战斗力已经掉到了渣都不剩,而宋江们的战斗力并不能说是强到逆天。
历史上的这种流寇式打法,如黄巢、李自成等,其规模虽然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最终结局无不是覆灭而已。
(2)在小说中,宋江被招安也是最好的结局。
梁山泊起初由“白衣秀士”王伦所创,头领稀少、力量薄弱。晁盖上山后,虽实力大幅增强,但与一般的山寨并无二致。
自从宋江做了山寨之主以后,梁山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头领一百单八位,喽啰达到数万之众。
然而,梁山毕竟是一洼之水,宋江也不可能像曹操一样屯田,但头领们却还要过“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的生活。
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想取得这些物质享受,靠打家劫舍已经无法满足,只能选择攻略州府。而这样做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是必然的。
而就当时梁山的实力来看,攻下赵宋江山,几无可能。所以,招安就是其最好的结局。
结语:尽管招安被宋朝皇帝频繁使用,且屡试不爽。而且一旦起义被平息后,局势就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其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而只是得到了一次小小的释放。
产生起义的社会矛盾始终存在,反而因为招安而愈演愈烈,而这也就是宋朝农民起义频仍的真正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