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冤杀岳飞:就是要拿回兵权,巩固自己高高在上地位的前奏

2020-08-31 11:17:08 作者: 赵构冤杀岳飞

在很多人的眼里,赵构是"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的中兴之君,如果没有他,赵宋早就在靖康之役中亡国,江山也会悉数沦为金国之领土。

当然,也有人认为赵构早期对金国俯首称臣,每每都是"臣构言"云云,后来残害忠良,任用秦桧等佞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恶棍。赵构冤杀岳飞,就是他要拿回兵权,巩固自己高高在上地位的前奏。

(一)、生性怯懦,而又不喜大权旁落

"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按照《宋论》中的说法,赵构其实是知道谁忠谁奸的,也知道谁真心为朝廷社稷,谁为趋炎附势的小人。可是他需要的,是完全忠于自己的臣子,而不是忠于江山的武将。

1. 苗刘之变,可见高宗之诡心

"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在建炎南渡之前,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称帝。那个时候,金国人虽然掳掠了徽钦二帝,但是并未在中原站稳脚跟。

而且,他们也没想好,到底该如何看待那块肥沃的土地。究竟是当作占领区,一昧的掠夺;还是当成自己的领土,好生开垦。

然而"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亲小人而远贤臣,一昧的信任那些朝中的投降派。宗泽在悲痛中离世,死前还不忘了收复失地。这才有了苗刘之变。如果没有韩世忠等人搭救,想必赵构早就命绝。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早年间那么好的机会,都不珍惜,加以利用。只是想着一昧的屈辱求和。

结果,杜充失守汴梁,金国人一路南下,追到扬州。高宗赵构带领一众亲信,流亡海上。此时的他,还不忘了向金人求情:"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见哀而赦矣"。

2. 稳固江山,不得已而放权

求人不如求己,从海上回来的赵构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一直是以卑躬屈膝的态度示人,北国方面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形势对赵构很是不利,百万溃军南下,各路义军蜂拥而起,而且北方还树立了伪政权。高宗并不傻,他知道,要是再不用点心去经营,那恐怕自己的南宋都要不保。

想让马儿跑,得先给它吃草。高宗大改以前对武将的限制,开始放宽了对军头们的管控。给他们开了一大堆的空头支票,而且地方财政收入也可以交由其自己定夺。而岳飞和韩世忠,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一方军阀的。

其实军阀这个词,最初是中性词,只不过因为民国年间的中原大战,让它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当时,像张俊还有岳飞等人,都是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割据的藩镇。岳飞上位后率领自己的军队大败金兀术,连战连胜。大有直捣黄龙之意,但高宗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并没有想过要收复中原,只是把金国人打到害怕就可以了。而且,他的母亲也回来了,至于其他人都不重要了。

(二)、以儆效尤,杀岳飞不过是收兵权的前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时至今日,岳武穆的美名仍然广为传颂,而秦桧夫妇还在他的墓前跪拜着。岳飞的死,其实是"昏君"与奸臣的一场阳谋。如果没有高宗的授意,秦桧纵使有滔天的本领,也无法把一位功勋卓著的武将置于死地。

1."卸磨杀驴",君臣一拍即合

高宗赵构其实和当年衣冠南渡的司马睿等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假借着收复故土的名义,来笼络人心,转移内部矛盾。而且高宗放权给岳飞等人,起初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把金人打痛,点到为止即可,千万不能想着要去收复旧土,尤其是迎回二圣。

岳飞此人刚直不阿,看不惯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也不会谄媚逢迎。只要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必须要说出来。早年间,岳飞就曾向赵构提议立储事宜,这就犯了君臣之间的大忌。

岳飞乃一介武将,而又手握兵权。赵构又不是什么明君,而且疑心很强。自此以后,在赵构心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岳飞的终极目的是要迎回徽钦二帝,当时眼看就要收复中原,只要再往前走,金国人很有可能会以释放徽宗和钦宗为条件,换取停战。

2."狼狈为奸",各取所需

宋高宗此人志向不大,从他的种种作为中方可看出。他的"能臣"秦桧不是坚定的投降派,更不是勇武派。他只是一个墙头草,当哪派能够让他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他就为人家站队。

岳飞在打中原的时候,时局已经非常明了。岳飞和将士们在前线厮杀,后方朝堂上的皇帝和诸大臣则拼命的给他使绊子。在那时,主和派占据了多数。

而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就是高宗赵构,他想的是收回军头们的那些权力。所以需要像秦桧这样曲意逢迎之人。岳飞的军阀化是高宗一手缔造的,而高宗在天下未稳之际,又想去军阀化。对于他而言,秦桧不过是一个背锅侠。

"朕今日始,免得这裤靴藏匕首"。这是秦桧死的时候,赵构对杨沂中所说之言。可见,他并不是完全信任秦桧,也知道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只不过可惜了岳飞,这样的忠义之士。他没有明白,战争的背后永远是那肮脏的政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