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日本侵华期间,之所以能侵占大半个中国,其间谍和间谍机构“功不可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建立了强大的谍报组织,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间、反敌特和谍报工作,上演了一场悄无声息而又惊心动魄的谍报战。
我军利用严密的侦察网捕获日军间谍的成功案例
早在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就下发《军队中侦查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指出,“侦査网主要是为着防止和消灭一切混入部队的一切敌探奸细的活动与破坏行为,并彻底了解这些份子与组织,供给锄奸保卫机关对这些份子与组织的破获,以求得我党的纯洁与部队之巩固”。
中共抗日武装的反间工作极为周密、细致,不仅从日本士兵的出身、教育水平、成长环境、日常表现、思想意识等方面仔细分析与辨别,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可疑人员高度警惕并严密监控,对于确定为间谍的日本士兵,尽量改造与争取。
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档案——1943年冀鲁豫军区《破获日寇间谍大木西山案之研究》,记录了一起日军间谍案。
涉案人员为四个日本人,大木、西山、胜田和铃川。这四人自称从国民党部队跑来投奔军区某团,但他们的动机、职业背景以及来部后的种种表现都存在疑点,引起了该团侦察网员的怀疑。于是,将这四人情况上报军区保卫部。保卫部随即展开调查,逐渐理出头绪。
第一, 宪兵身份决定他们由原部队逃出的可能性极小。大木与西山是宪兵出身。日本宪兵队是日军中政治最坚定、意志最顽强的部队,队员大多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崇尚者,逃跑或投诚的可能性极小,而大木称其是私自跑出宪兵队的,这个行为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第二,自述的逃跑经历漏洞百出。大木自称是由于喝醉酒后打了宪兵队司令无法再留下所以逃跑,逃跑后在日本人渡边开的“白面公司”住了一个多月。然而,日军等级森严,宪兵队司令是一般士兵接触不到的;再说,宪兵队司令不可能轻易放过侮辱他的士兵;即使幸运逃脱,同是宪兵出身,且与宪兵队联系紧密的渡边不会有胆量窝藏“重犯”;还有,逃出后未就近选择八路军部队,偏偏经过宪兵组织最严密的地区,不惜远途辗转来到某团。由此看来,这四人十分可疑,保卫部决定将他们的情况报给军区敌工部,作进一步调查。
敌工部迅速而秘密地对大木、西山的日常行为、接触人员以及经历背景进行深入调查,同时,安排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福井等人对四人暗中监视。
经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侦察人员发现,大木与西山似故意表现不和,两人常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实际上私下联系非常密切。此外,西山还借故与反战同盟成员松井走得很近,其实他们是在给西山长期潜伏做铺垫。
根据侦察网员掌握的情况,初步判断四人中大木是行动的组织者,西山准备长期潜伏,铃川与胜田则是照应行动的跟班角色。经组织商议,先将表面行为野蛮的大木与铃川羁押软禁。鉴于西山虽是主犯但真实面目尚未显露,由反战同盟成员对其和胜田继续监视。
通过审讯,侦察人员掌握了大木和西山的真实情况。大木是日本静岗县人,1938年人东京宪兵学校学习,先后任日本宪兵队军事警察、山西宁武县独立宪兵、宪兵伍长、菏泽第七分遣队军曹、北京宪兵队特高主任等职。1942年2月由北京宪兵队本部派出打入八路军。西山原名川上富,22岁,职业间谍,表现突出,曾于1939年2月在加拿大救出日军重要间谍吉田。1943年1月23日,日本间朝野夫少佐和植木找到西山,安排他到中国执行此次间谍任务,主要调查中共抗日武装内部情况,破坏反战同盟、暗杀中共重要领导人等。2月1日,西山来到菏泽,三个月后,与大木接头,共同研究打入八路军的计划,此后便按计划实施直至被中共捕获。
大木西山案的成功破获,得益于侦察网员和敌工部人员机警敏锐的观察与细致透彻的调查,使中共免受了日本间谍的危害,是中共抗日武装在隐蔽战线打败日军的一次成功战例。
我军在隐蔽战线的较量中如何进行“关系网”的建设
无数隐蔽战线的抗日英雄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关于谍报人员的培养、派遣以及地下组织的建立和工作方法的文件没能留存下来,现存于解 放军档案馆的档案仅为对“关系”的培养以及谍报工作的部署和总结。
研究这些档案,笔者发现,这些“关系”对于中共抗日武装的战略决策、战役部署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1945年晋察冀军区制发的《今后谍报工作中心要求》在总结前些年谍报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如何发现、建立新“关系”提出了具体方法,包括:“利用现有关系发展新关系;以各种职业作掩护,派遣经过专门训练的谍报人员深入敌组织发展新关系;感化日军间谍、俘虏等,经训练后派回去为我工作等。”
发展和培养“关系”的目的是获取情报,尤其是关于战役战斗的情报。文件《今后谍报工作中心要求》强调,“加强战役情况汇集的组织性、系统性和具体性……要能做到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况变化下定出各个时期的情况汇集中心计划和项目,并在此时期内集中精力去完成这一任务。”
1945年2月,晋绥军区司令部编制的 《一九四四年侦察工作》,记录了一些中共抗日武装培养发展谍报人员的成功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看出,广泛依靠和发动群众,在群众中准确物色谍报人才,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小人物也能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