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明帝追封甄后入手,探析曹魏时期孝道的发展情况

2020-09-01 16:28:33 作者: 从魏明帝追封

魏文帝曹丕

前面提到,曹丕赐死甄氏应该在曹叡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从此曹叡与曹丕便渐渐疏远,感情不深,自然祭奠不勤。而母亲作为曹叡心中一直难以迈过的槛,他必须用积极频繁的祭奠活动来试图弥补母亲遭受的苦难。加之其本身与母亲就较为亲近,这样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国志》记载:“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啕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文德郭皇后

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制度背景下,人们普遍与自己的父亲比较疏远,因此民间也有更加重视母亲丧葬的风气。曹叡在郭太后去世之后,也以很高的规格安葬了这位可能造成其母亲死亡的人,并且大为哀伤。当时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大致可以体现出来。

孝道取士的延续性

虽然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方针,但是在曹魏时期,能够恪守孝道的人依然会受到君主的赏识,这其中也体现出了魏晋政府对于孝道依然有着相当的重视程度。

陈宫作为曹操的旧交,在临死前让曹操代为照顾自己的老母与子女,曹操欣然允诺,并且评价陈宫为高洁之士。而在曹操属下张邈叛乱之时,张邈将毕谌的父母妻儿全部劫走相要挟,毕谌只好跟随张邈一起反叛,而在后来毕谌重新归顺曹操的时候,曹操也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反叛而不予追究。

吕布谋士陈宫

至于曹家宗亲曹休,他在战乱中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便南渡到了东吴地界,在后来回归中原的时候被曹操称为家族中的“千里驹”,而到了曹丕在位期间,曹休的母亲因病去世,虽然曹丕禁止他为母亲服孝,给他酒肉,夺走他的丧服,但是内心还是对他至孝的表现感到十分钦佩。

《三国志》记载:“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由此可见曹魏的前两任君主虽然自己在孝道的执行上往往有所瑕疵,但是他们依然会对恪守孝道之人青睐有加,更遑论自己都在严格履行孝道的曹叡了。而政府对于孝道的提倡,以及基于孝道对士人的选拔,使得即使在清谈之风盛行的魏晋,中国文化还是没有丢掉孝悌文化,这也为后来晋以孝为纲建立的家天下打下了基础。不过司马家内部对于孝悌的执行程度则沦为了千古笑谈。

曹魏大司马曹休

评价

魏晋时期是中华文化哲学大发展时期,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很少有文人如此热衷于纯粹的哲学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行了几百年的孝道此在时期出现了全新的解释,以自己的情感为出发点,寄托情思,只要不做出违背人性的事,便足以成为尽孝的魏晋孝道,得以奉行。这种自然洒脱,能够直抒胸臆的孝文化成为了封建时代中华文化的奇景。他们摒弃了繁文缛节的约束,却没有僭越人伦的界限。他们揭开了虚伪的礼教流程,用独特的方式纪念自己挚爱的亲人。这样直率而不加掩饰的行为,可能也只有在魏晋时期方得一见。

而一直被诟病不遵守孝道的曹家子弟其实也有着对于孝道的坚守,而以孝治天下的司马家倒是戴上了虚伪的面具,真性情与伪君子之间差的可能就是建安风骨中的那股风流气韵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魏略》、《资治通鉴》、《荀子》等